星语退回中场,呼吸平稳。小舟重新展开护盾,能量恢复正常。两人谁都没有说话,但眼神交汇了一下。
他们不需要说。
刚才那一连串操作,没有一句口头指挥,完全是靠长期训练形成的本能反应。一个动作,就能传递意图;一个节奏变化,就能引发连锁执行。
沈逸站在后方,看着队友的位置分布。他知道,这支队伍已经不一样了。
以前是他带着他们打,每一个指令都要清晰明确。现在,他们已经开始自己思考,自己判断,甚至能在他还没下令之前,就准备好下一步行动。
他又敲了一下控制面板。
这一次,只发了一个词:“循环。”
星语立刻前压,双刃在手边旋转,做出进攻姿态。小舟横向移动,护盾角度微调,为她提供掩护通道。而沈逸则操控夜莺后撤五米,进入蓄能状态。
三人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交替推进。星语吸引火力,小舟接应掩护,夜莺蓄势待发;接着小舟前顶,夜莺侧移,星语回撤补位。节奏稳定,走位流畅,像是一台精密机器在运转。
敌方试图用密集阵型压缩空间,可无论他们怎么调整,总有一人能抓住缝隙切入。他们的防守变得被动,不断来回调动,体力消耗明显增加。
沈逸没有急于得分。他在等最佳时机。
系统在他脑中记录着数据:团队协同指数持续上升,已达历史峰值。潜力挖掘预警未提示任何风险,反而标注出一行信息——“默契突破临界点”。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简单的配合熟练了,而是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战斗语言。不用说,不用喊,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彼此想做什么。
这种默契,只能通过无数次实战磨合才能形成。
星语又一次前冲,这次她没有使用技能,只是在边缘地带反复试探。敌方守卫被迫抬手锁定,准备应对可能的突袭。
可就在他瞄准的瞬间,小舟突然加速贴近掩体,护盾展开一半,又迅速收回。这个动作太像要发动推进了,对方立刻做出防御反应。
沈逸抓住这个空当,再次让夜莺出击。
他没有走直线,而是绕了一个小弧度,从另一侧阴影切入。敌方守卫察觉时已经晚了,银色锁链再次命中核心装置。
第二分到手。
比分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