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因后果:“这事还得从你每日送饭到州学给我们吃说起……”
原来那陈老板的儿子、陈少爷正巧是张大郎兄弟的同窗,平日里和张大郎兄弟的关系也算不错,平时午休时大家伙儿也总是聚在一起吃饭,偶尔也会我夹一筷子你带来的饭菜、你请我吃吃你家厨子的拿手好菜!
这样一来,陈少爷便有幸品尝到张巧儿精心为兄长们烹制的菜肴,尤其是用不同法子做成不同味道的海鱼,且那陈少爷从小就酷爱吃鱼,因此嘴巴也被养得很刁,吃过好的物事便决不再回头吃次的!
话说那陈少爷没品尝过张巧儿做的鱼之前,最爱吃自家酒楼大厨烧的全鱼了,哪知吃过张巧儿烧制的鱼后、陈少爷便再也不吃自家酒楼大厨烧的鱼了,说是大厨烧的鱼比不上张巧儿烧的,还说张巧儿烧的随便哪一种鱼、都比自家酒楼大厨烧的要好吃上好几倍……
陈老板对自家酒楼厨子的厨艺十分自信,听了儿子的话后心里自是不以为然、以为儿子是在信口雌黄———一山野村姑烧的鱼,哪能有见过世面、师出名门的大厨烧的好?
陈老板的不以为然、让陈少爷觉得他的品味受到了轻视,于是他索性挑了一个机会请张大郎兄弟下馆子,然后把他们的午饭买了下来,把其中的糖醋鱼带回去给陈老爷品尝。
那陈老爷亲口品尝了张巧儿做的糖醋鱼后,才发现儿子说的一点不假,于是第二天便寻上了张大郎兄弟,问清楚那道糖醋鱼乃是出自张巧儿之手后,便当场开出高工钱、想请张巧儿到陈记大酒楼掌勺,并打算把他品尝过的那道“糖醋鱼”、打造成陈记大酒楼的招牌菜……
张巧儿听了张二郎的解释后才慢慢解疑,心想多亏她前世也喜欢吃鱼,为了自己给自己解馋,特意向在海鲜大酒楼当大厨的舅舅求教、下了苦心学了不少做鱼的法子,这一世也才能借着这个手艺招来这么一桩好事。
不过这事来得有些突然,张巧儿还没来得及细细思忖和打探有关消息,因此她没有马上答复张二郎,而是暂时给了一个保守的回答:“大哥、二哥,这桩好事来得太过突然了,我得好好的思量一番才能给那陈老板答复!且我们也得赶紧和阿爹、阿母说一声,听听他们的意思才是。”
张大郎也觉得遇事还是慎重一些、考虑清楚为好,于是马上一脸赞许的说道:“不着急,那陈老板说了三日后再给他答复就行,虽然这对我们家来说算是桩好事,但我们也得先打探下那陈记大酒楼的名声才是,没得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让我们阿妹上人家地盘当厨娘……”
张大郎的提议张巧儿十分赞同,于是第二天她便趁着进城给张大郎兄弟送饭的机会,好好的到城里去转了一圈。除了重点打探了下陈记大酒楼的名声如何外,张巧儿还特意去城里大小酒楼都转了一圈,且专程找机会打探和鱼有关的菜肴。
于是一圈打探下来后,张巧儿马上就打探到了不少有用的消息,也终于明白陈老板为何只尝了她一道糖醋鱼、就决定请她到酒楼当厨娘———原来在闽南一带,各类海鱼、淡水鱼虽然十分常见,但会烧全鱼的厨子却是十分少见!
且宋人卖烧制好的鱼,大多都是拆散了卖,因此无论是酒肆酒楼、还是街头摊贩,卖得最多的都是鱼羹、鱼丝、鱼杂,一般很少卖头尾齐整的整鱼。毕竟整鱼烧了卖后价钱不便宜,寻常老百姓大多买不起。
当然,那上等的食店、酒楼做的是有钱人的生意,自然有整整齐齐的全鱼卖。只不过酒楼的厨子做鱼的法子大同小异,大多是先杀先烧、烧完再往上头浇个事先调好的汁水———那汁水不是用蔗糖等调的酸酸甜甜的,就是用酱调得咸咸香香的,闻着虽然香气扑鼻、但一入口却是腥气十足!
张家原先也是这样烧鱼来吃的,张巧儿小的时候吃不习惯、因此吴氏每每烧了鱼她都不愿意吃。后来慢慢长大了、张巧儿便开始自己动手烧鱼,不但用了从现代带来的烹饪方法和手法,还巧用了醋和酒来去腥、并回回都搁了不少自家榨的菜油……
烧鱼的手法和放的配料不同,自然就让张巧儿烧的鱼味道十分独特,不但张家和齐家两家人都争相抢着吃,村子里的人也是只闻了香味、便都恨不得跑到张家来蹭口鱼肉吃。甚至还有乡亲开玩笑说张巧儿烧的鱼、比城里那些酒楼厨子烧的还要好吃。
没想到乡亲们的玩笑话,如今却成了真,让张巧儿有机会靠着烧鱼的本事、到城里酒楼去抢那些大厨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