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第一批订单已完成交付,市场反馈远超预期。“松风”因防水防摔设计,在西北牧区广受欢迎。“竹韵”被多个乡镇文化站采购,用于广场舞和村民活动中心。

而“云回”则意外成为留守儿童家庭的热门选择——父母远程留言、孩子语音回复,一声“爸爸”穿过千山万水,落在简陋屋檐下,温暖如初阳。

叶晓明走进车间时,工人们已经开工。焊枪轻响,锡烟袅袅,流水线上整齐排列着正在组装的主板。一位年近五十的女工李秀兰正专注地检测扬声器频响曲线,她丈夫曾是村办砖厂职工,厂子倒闭后一直靠打零工维生。如今她每月收入二千多元,还能就近照顾上学的女儿。

“叶主管,昨天云回的语音识别模块又优化了。”技术员小赵迎上来,手里拿着测试报告,“我们把方言库扩展到了七种,包括川渝话、闽南语、粤北土话,识别率提升到91.3%。”

“很好。”叶晓明点头,“再加一条——让用户可以自定义唤醒词。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说你好小助手,有些人就想叫‘娃他爸回来啦’。”

小赵一愣,随即笑出声:“这……也行?”

“为什么不行?”叶晓明望向窗外,“我们的用户不在写字楼里,他们在田埂上、灶台边、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群里。他们说话的方式不一样,但我们得听得懂。”章节内容缺失或章节不存在!请稍后重新尝试!

“我把女儿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放进去了,等她长大结婚那天再放给她听。”

“我和老婆吵架分居了,但她每天晚上还会对音箱说晚安。我知道,她在对我说。”

而在王庙村,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村小学的音乐课配备了音响设备,孩子们围坐一圈,听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眼神明亮。校长握着叶晓明的手连声道谢:“以前放磁带都卡顿,现在连交响乐都能听全了。”

周末傍晚,村里广场上响起了久违的歌声。几位老人架起“松风”音箱,放起老电影插曲,年轻人跳起舞来,孩子们追逐嬉戏。灯光虽暗,笑声却亮。

叶晓明站在人群外,默默看着这一切。手机震动,是一条来自丁元英的消息:

“声音是有重量的。当它承载了记忆与情感,就成了文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