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记者叩寒门,黑暗终见光

唐绾依旧没动。

沈君瑶接过碗,吹了吹气,喝了一小口,一直微蹙的眉头似乎松开了些。

陈砚舟靠着灶台,慢慢喝着汤,目光却落在唐绾的相机上。

“你那卷胶片里,拍到不该拍的东西了吧?”他忽然问。

唐绾猛地抬头。

“赵德利。”陈砚舟吐出这个名字,“上周三晚上八点十七分,滨江茶楼包厢,他收了王虎手下两箱所谓的‘特供菌菇’,实际上是账本。你拍到了,但没敢发。”

唐绾的手指几不可察地一颤。

她确实在那天拍到了模糊的画面——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递过箱子,赵德利笑着接过,袖口隐约露出半截金表。她当时只以为是寻常礼尚往来,直到后来得知那批“菌菇”被运进了市政档案室隔壁的房间。

“你怎么可能知道……”

“因为刚才你进门的时候,我‘感觉’到了。”陈砚舟放下碗,语气平淡得像在聊天气,“一种……很深的探查意图。通常只有涉及重大黑幕、并且逼近曝光边缘时,才会有这种‘气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绾觉得脑子嗡了一声。

“气味?什么气味?”

“这不重要。”陈砚舟看着她,“重要的是,你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把胶卷给我看看,我帮你确认内容;要么你自己回报社发稿,然后等着三天内出‘意外’,要么被车撞,要么相机进水。”

沈君瑶放下碗,盯着他:“你什么时候能……感觉到这些了?”

“不是预知。”陈砚舟摇头,“是感知。就像我能尝出这汤里少放了半克盐,也能嗅出有些人心里藏了毒。”

唐绾终于坐了下来,把相机放在膝盖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快门按钮。

“如果我坚持要发呢?”她问,“如果我把所有证据都公开,哪怕代价是我自己?”

“那你会成为烈士。”陈砚舟说,“而烈士的名字,通常只出现在别人写的追忆文章里。”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但我更希望你能活着,拍到下一个蛀虫。”

唐绾闭上了眼睛。

胃部的隐痛再次袭来,但这次她没有去按,而是伸手端起了那碗青菜羹。

汤入口的刹那,她浑身微微一震。

并非味道有多么惊艳,而是一种久违的、被稳稳接住的感觉——像是小时候发高烧,母亲整夜握着她的手,不说话,但你知道她就在那里。

她眼角发热,却强忍着没有眨眼。

“这汤……为什么这么苦?”

“因为加了野荠菜。”陈砚舟说,“城里人嫌它涩口,可乡下长大的孩子都懂,越是苦的菜,越能清掉身体里的浊气。”

沈君瑶站起身,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看了眼窗外。

“我该走了。”她说。

陈砚舟没拦她,只说了句:“快下雨了。”

沈君瑶脚步一顿。

唐绾也望向窗外,天边乌云低垂,风卷着枯叶拍打窗户。

“你怎么知道要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