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日头斜斜地照进店里,取餐口前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每个人手里都捏着一张写了问题的纸条,三三两两地低声议论着。
陈砚舟刚熄了炉火,正要去清洗灶台,锅底还残留着些许余温。宋小满从后厨快步走来,平板电脑捏得有些紧,脸色不太对。
“唐记者发稿了,”她把平板递过来,“评论区不太好看。”
陈砚舟接过平板。唐绾的新报道标题是《规则背后的心意》,讲的是“考试制”的初衷——不是为了设卡拦人,而是想让真正懂菜、珍惜菜的人吃到那些限量供应。文章最后还附了几位食客的真实反馈,包括那位答对题的老太太。
可底下的评论已经变了味。
“现在吃个饭还要考试?穷人不配喝粥了?”
“这算什么?美食界的阶级论?”
“把知识门槛当成排外工具,真够可以的。”
转发越来越多,话题很快上了热搜。有人把公告栏上的题目截图,旁边配上“贵族俱乐部入场测试”的字样,做成对比图到处发。
陈砚舟没说话,手指慢慢往下滑。有人写了很长一段话:“我爸妈一辈子没念过书,难道连一碗热粥都不配喝?”
他放下平板,转身回到厨房。
灶台重新点燃,水壶咕嘟咕嘟烧开。他取出一口砂锅,倒入提前泡好的米,加了井水,小火慢慢熬着。百合、莲子、桂圆一样样下锅,最后撒了一小撮陈皮碎。
约莫二十分钟后,两碗安神粥摆在案台上。
一碗仔细盖好保温盖,留给晚归的唐绾。另一碗,他亲自端到前台,递到那位拄着拐杖的老太太面前。
老人还在原地等着,手里紧紧攥着那张答题纸,老花镜片上蒙着一层薄薄的水汽。
“您答对了题,这碗粥该是您的。”陈砚舟说。
周围渐渐安静下来。
“大家看到的考试,是我们给每道限量菜立的规矩。”他的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晰,“这不是为了拦人,是为了让懂菜的人接住这份心意。”
没人再出声。
有人低头看了看手里的题目,有人默默把手机塞回口袋。
下午三点,热搜词条还在往上冲。“心味餐馆 歧视底层”成了热门标签。
一位网红博主开着直播大声批评:“这就是赤裸裸的羞辱!多少人饭都吃不起,还要被考一道题?”
另一边,也有评论家发文支持:
“真正的美食需要被理解。这不是阶级分化,是文化筛选。”
“你不会因为听不懂交响乐就骂指挥家吧?为什么对一碗粥这么敏感?”
争论越演越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