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北方的“宁静”与南方的“暗流”

当顾昭押解着孔有德等人的首级,率领着接收了登州全部精华的大军,凯旋回归天津卫时,整座城市都沸腾了。从海河两岸的码头到新城区的每一条街道,都挤满了自发前来迎接的百姓。他们欢呼着,雀跃着,将最真挚的敬意,献给了这位在短短时间内,便为他们带来了安定、富足与荣耀的定国侯。

这场胜利的果实,是如此的丰硕,以至于当长长的车队,将那些从登州缴获的、乌黑狰狞的红夷大炮,以及数千名被收编的精锐士兵,和那数百名神情忐忑却又难掩激动的工匠炮手们,带入天津大营时,即便是石铁生和张涛这样见惯了大场面的人,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天津的军械总局,在吞下了这股强大的技术力量之后,如同烈火烹油,瞬间发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张涛和他带来的、精通西法火炮技术的团队,与石铁生所代表的、拥有大明最顶尖传统工艺的工匠们一拍即合。他们在新落成的、拥有水力镗床和蒸汽锻锤的巨大厂房里,日以继夜地交流、争论、实验,思想的火花,几乎要将整座工业区的夜空点燃。在顾昭提供的、超越时代的设计蓝图指引下,一种威力更大、射程更远、装填更便捷的新式陆军野战炮和海军舰炮,已经被提上了研发日程。

与此同时,顾昭快速平定登州之乱的赫赫战功,也让他在朝中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捷报传入京师的那一刻,据说崇祯皇帝在乾清宫内,竟失态地连呼了三声“天佑我大明,天佑我大明”,他看向东北方向的眼神,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依赖与庆幸。而以温体仁为首的、那些曾经试图用各种手段弹劾、掣肘顾昭的政敌们,此刻则如同被掐住了脖子的公鸡,集体选择了蛰伏与沉默。他们惊恐地发现,顾昭的实力与权势,已经膨胀到了一个他们完全无法撼动的地步,任何不合时宜的挑衅,都无异于以卵击石。

北方的政治天空,一时间,显得格外宁静。

经历了渤海湾封锁战洗礼的海军,更是脱胎换骨。那些年轻的水兵和海军陆战队员们,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实战,洗去了所有的青涩,眼神中充满了百战精兵才有的自信与坚毅。他们开始真正理解了“侧舷齐射”的战术精髓,也学会了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进行高效的协同作战。在一份呈交给顾昭的战后总结报告中,海军提督沈寿满怀信心地写道,皇家海军,已初步具备远洋作战的能力。

顾昭朱笔一批,同意了沈寿的请求——在现有“天津级”炮舰的基础上,设计并建造一种吨位更大、续航更远、火力更猛的全新战舰。他依据后世的记忆,将这种即将成为海军中坚力量的战舰,命名为“巡洋舰”。

然而,就在天津港内一片欣欣向荣,北方的局势看似一片大好之时,一股来自南方的阴冷暗流,却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侵蚀顾昭辛苦建立起来的帝国根基。

定国侯府,书房之内。

顾昭站在一幅巨大的、几乎占据了整面墙壁的大明舆图前,久久不语。地图上,代表着天津和北方防区的区域,被他用朱笔描绘得清晰而稳固。但代表着江南的区域,以及代表着流寇活动的中原腹地,却被他用一种近乎暗红色的笔墨,圈出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警示符号。

江南士绅集团,在经历了上次试图用武力讹诈,却反被顾昭的海军陆战队兵临城下、赔款割地的奇耻大辱后,终于学聪明了。他们意识到,在军事上,他们已经完全不是顾昭的对手。于是,他们改变了策略,祭出了一柄更柔软,却也更阴毒的刀——经济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