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君臣再聚首—帝国的“资产负债表”

顾昭与范文程在天津的那场,不见刀光剑影,却暗藏雷霆杀机的谈判,其详细过程与最终达成的“协议”,被写成了一份长达万言的密奏,连同那份反向阳谋的完整构思,一同呈送到了紫禁城,摆在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之上。

崇祯皇帝,将这份奏折,反反复复,读了整整三遍。

当他读第一遍时,是震惊与愤怒。震惊于皇太极的阴狠毒辣,竟敢将离间计,用到了他与他最倚重的大将身上;愤怒于顾昭的“胆大包天”,竟敢私下与敌国使者,商讨通商之事!

当他读第二遍时,是冷静与沉思。他开始品味出顾昭那“锅底印记”的绝妙之处,开始理解那将阴谋化为阳谋的深邃考量。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商业谈判,更是一次,利用经济手段,对后金进行釜底抽薪的战略反击。

而当他读完第三遍,合上奏折,靠在冰冷的龙椅上,闭上双眼时,他的心中,只剩下了一种情绪——那就是一种,混杂着无比好奇与深深渴望的冲动。他渴望亲眼去看一看,那个能孕育出如此惊世骇俗思想的天津,究竟,变成了一个什么样子?那个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人,又为他,打造出了一个怎样的新天地?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再也无法遏制。

数日后,一支并不起眼的轻车简从,以巡视京畿防务为名,悄然离开了北京城。在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周密安排下,换上了一身儒士便服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秘密抵达了他自登基以来,从未踏足过的城市——天津。

当马车驶入天津卫的那一刻起,崇祯便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从那个熟悉而又暮气沉沉的大明,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充满了钢铁与火焰气息的“新世界”。

这里的街道,宽阔、平坦,足以容纳四辆马车并行,道路两旁,规划得整整齐齐的,是青砖建造的排屋。街道上,看不到随处可见的垃圾与污水,只有一队队精神饱满、身着统一制服的“市政警察”,在维持着秩序。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煤炭燃烧的味道,远处的天际线上,不再是熟悉的亭台楼阁,而是几根高耸入云、不断冒着滚滚浓烟的巨大烟囱。耳边,除了人声、车马声,更有一种从未听过的、持续不断的、低沉的轰鸣声,仿佛有一头钢铁巨兽,在这座城市的地底深处,沉睡与呼吸。

在戒备森严,早已清空了所有闲杂人等的定国侯爵府中,顾昭见到了这位,神情中充满了震撼与好奇的九五至尊。

没有繁复的礼节,君臣二人,便开始了这场,注定将载入史册的“微服私访”。

顾昭带着崇祯,首先登上了天津港口,那座新建成的、高达十丈的了望塔。放眼望去,整个港口的全貌,尽收眼底。只见数十个巨大的泊位,如同张开的臂膀,拥抱着大海。数艘已经完工的、拥有三根桅杆的“盖伦”式武装商船,正静静地停靠在岸边,其体型之庞大,远超大明水师的任何一艘福船。而在港口的入海口两侧,两座由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棱堡炮台,如两头沉默的巨兽,将数十门黑洞洞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岸防重炮,对准了辽阔的海面。

“陛下,这里,便是未来大明的国门。从这里出发,我们的船队,将可以到达,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顾昭的声音,平静而又充满了力量。

崇祯紧紧地握着了望塔的栏杆,手心已经微微出汗。他一生所见,皆是内陆的宫阙与山河,何曾见过如此壮丽而又充满侵略性的海港?

随后,他们来到了镇北新军的军营。这里,没有丝毫传统军营的杂乱与懈怠。一排排标准化的营房,窗明几净。士兵们正在操场上,进行着队列与火器演练。崇祯亲眼看到,三千名士兵,在军官的口令之下,排成三段式的严整队列,手中的燧发枪,发出了如同旱地惊雷般的齐射!硝烟弥漫之中,三百步外的靶子,被瞬间打得千疮百孔!

那种整齐划一的纪律性,那种震耳欲聋的杀伤力,让崇祯这位皇帝,都感到了一阵心悸。他终于明白,为何顾昭的军队,能在德胜门下,将数万八旗铁骑,打得溃不成军。

然而,真正让崇祯皇帝,感到灵魂都为之颤栗的,是他们最后参观的地方——那片被高墙圈起来的、被顾昭命名为“天津第一工业区”的神秘禁地。

当那扇沉重的铁门被缓缓推开,一股混合着炽热与轰鸣的浪潮,便扑面而来!崇祯看到了,那座如同山峦一般高耸的炼钢高炉,工人们正操作着巨大的机械,将烧得通红的铁水,注入模具之中,火花四溅,宛若白昼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