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ostHunterNY】:Holy F k!兄弟们!我刚收到一个匿名邮件!里面有个音频附件!是那段录像带里的!那个女人的尖叫声后面……你们仔细听……有低语!不是英语!像……像某种咒语!万圣节……它要出来了!【附件:ghost_whisper 。wav】
附件是汪言用专业音频软件合成的,混合了林薇(凯蒂)的尖叫采样、环境底噪,以及一段经过严重失真处理的、无人能懂的“低语”(其实是汪言用中文快速念了一段菜谱再反向处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用户A】:下载了!真的!背景有声音!好渗人!
【用户B】:我拿软件分析了!频谱有异常波动!不是白噪音!
【用户C】:GhostHunterNY!你从哪弄到的?!
几小时后,“GhostHunterNY”本人上线,看到自己账号发出的信息和下面爆炸的回复,一脸懵逼加惊恐:
【GhostHunterNY】:WTF?!谁干的?!这不是我发的!我电脑被黑了!那个音频是假的!别信!
否认!激烈的否认!但这反而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黑客入侵?官方掩盖?还是“灵异力量”影响了现实?论坛瞬间炸锅,阴谋论甚嚣尘上!
同样的手法,汪言如法炮制了另外几个账号。一个在Usenet上小有名气的“理性派”分析师账号突然发帖“承认”自己之前的分析有误,新的“证据”显示录像带“真实度极高”,随后又“惊慌失措”地发帖称账号被盗,言论作废;一个地方小报的线上版块编辑账号,甚至“泄露”了一份“内部备忘录”,暗示报社高层迫于“未知压力”要求淡化报道,旋即该编辑“本人”跳出来怒斥造谣,声称要报警……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每一次“幽灵附体”后的激烈否认,都在“凯辛娜鬼影”的传说上添了一把火,烧得网络世界沸反盈天。恐慌、好奇、争论如同病毒般裂变传播。
行动三:幽灵地图,全民寻屋运动。
汪言没有直接给出“湖边小屋”的地址。他利用一个刚兴起不久、用户多为极客和早期网民的在线地图雏形服务(类似简陋版Google Maps前身),匿名上传了一张极其模糊、经过处理的格伦科夫区域卫星图(97年商用卫星图分辨率极低,正方便造假)。图中,在凯辛娜公园边缘的树林旁,一个红圈标记了一处建筑,旁边标注:“能量异常点?The Kissing Case House?”
这张图被“热心网友”“深瞳”发现并“分析”后,迅速传遍各大论坛。结合之前“GhostHunterNY”等人提供的零碎信息(公园附近、树林、湖边),一场自发的“全民寻屋”运动开始了!
【芝加哥论坛用户】:有人组队去长岛吗?就当秋游了!目标:找到幽灵屋!
【德州IRC频道】:我查了格伦科夫房产登记!公园西侧有三栋符合描述的空置屋!地址是……(随后被管理员以隐私为由删除,但信息已扩散)
【加州BBS】:最新消息!有人拍到疑似房屋照片了!【附件:模糊的树林和屋顶一角】虽然照片模糊不清,但足以让那些狂热的“幽灵猎人”们更加确信目标的存在。
线上讨论如火如荼,甚至开始有线下聚会组织。汪言监控着这一切,嘴角勾起冰冷的弧度。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幽灵屋”成为一个都市传说,一个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谜团,直到万圣节那天,由狮门亲手“揭晓”。
橡树街公寓的傍晚,则是另一番景象。
“汪言哥哥!救命!”茜茜像一阵风冲进书房,小脸皱成一团,把一本摊开的数学练习册拍在汪言正在编写水军脚本的ThinkPad键盘上,“这个!这个追击问题!火车为什么要追汽车?它们不能好好开自己的路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汪言无奈地停下敲击代码的手指,拯救了差点被覆盖的脚本文件。他瞥了一眼题目:“甲火车以60km/h从A站出发,2小时后乙汽车以80km/h从A站同向出发,问多久追上?”
他拿起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两条线:“看,茜茜,这是火车走的路,时间长,速度慢。这是汽车,出发晚,但速度快。它们之间的距离在缩小,就像……”他顿了一下,想起白天的网络风暴,嘴角微扬,“就像网上那些人,拼命想追上那个‘幽灵屋’的真相。”
茜茜似懂非懂,但汪言的比喻让她觉得有趣:“那汽车什么时候能追上火车呀?”
“设时间为t小时……”汪言耐心地讲解公式,引导她一步步计算。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草稿纸和茜茜专注的侧脸上,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这一刻,网络世界的腥风血雨仿佛被隔绝在外。
晚餐时,茜茜叽叽喳喳地分享着中学新鲜事:严肃的数学老师,有趣的生物课标本,还有午餐时一个叫艾米丽的女孩主动分给她小熊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