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云·惊雷乍响
2002年4月初的北京,春意正浓。料峭的寒意终于被彻底驱散,暖风裹挟着柳絮的轻盈与玉兰的馥郁,温柔地拂过长安街两侧新抽的嫩绿枝条。然而,一场名为“中国电影新时代”的高峰论坛所激起的波澜,其热度与传播速度,却远胜于这姗姗来迟的春日暖阳,以燎原之势席卷了整个电影圈,甚至波及更广阔的文化与产业领域。
论坛的中心,无疑是那个年仅二十一岁,却已手握三座奥斯卡小金人(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并创下全球票房神话的年轻人——汪言。他没有如外界预期般大谈好莱坞的先进经验或技术碾压,反而将深邃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中国电影自身的未来图景上。他的发言,如同一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远超主办方的预想。
他描绘的未来,清晰而充满挑战:
· 票房预言: 他掷地有声地预测,到2005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将突破2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在2002年(全年票房约8-9亿)听来如同天方夜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 类型警醒: 他尖锐地指出,当前电影创作存在严重的类型单一化风险。随着《卧虎藏龙》的成功和《英雄》的即将上映,古装武侠大片正成为资本追逐的唯一热点。他警告,若所有资源与创作力都扎堆于此,必将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市场容量无法承载,最终可能重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 工业基石: 他大声疾呼建立本土特效基地和培养技术人才梯队的迫切性。他强调,电影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专业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制片管理、摄影、灯光、美术、特效、音效、剪辑等全流程),中国电影就无法真正实现工业化,无法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足。他特别指出,“武侠片里的‘六脉神剑’,不能永远靠演员比划加五毛钱特效糊弄观众”。
象牙塔的回响·冰火两重天
这场论坛的冲击波,最先在电影教育的象牙塔内引发了剧烈震荡。
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里,表演系、导演系、制片管理系的课堂内外,汪言的讲话录音稿成了学生们私下疯狂传阅、热烈讨论的“秘籍”。年轻学子们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仿佛透过汪言的蓝图,看到了未来十年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
“汪导说得太对了!”北电摄影系的一个男生在宿舍里挥舞着打印稿,唾沫横飞,“技术才是硬道理!想想看,以后拍武侠,降龙十八掌的掌风、凌波微步的残影、六脉神剑的无形剑气……这些怎么呈现?难道还靠演员尬演加后期随便糊点光效?必须得有顶级的动作捕捉、流体模拟、粒子特效!维塔数码(Weta Digital)、工业光魔(ILM)那种级别的技术,我们中国电影人必须掌握!”
“20亿票房啊!”另一个制片管理专业的学生两眼放光,兴奋地拍着桌子,“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市场盘子大了,投资更有信心了,我们能做的项目更多、更大了!等咱们毕业的时候,机会得多到爆炸!”
“没错!”导演系的一个女生兴奋地补充,“而且汪导提醒得特别及时!别都一窝蜂去拍古装武侠!市场需要多样性!喜剧片让人开怀大笑,爱情片让人怦然心动,科幻片探索未来,现实题材反映社会……每种类型都有它的观众和市场空间!汪导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类型片大有可为!”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为这“新时代”的号角欢欣鼓舞。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深处一间弥漫着旧书纸张与陈年茶香的研究室里,几位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围坐品茗。袅袅茶烟升腾,却化不开他们眉宇间深深的忧虑与褶皱。
“哼!”一位专研中国电影史、着作等身的老先生重重放下紫砂茶杯,杯底与红木桌面碰撞出清脆的响声,语气带着浓浓的不屑与愤懑,“黄口小儿,大放厥词!中国电影自有其风骨与传统,岂是区区票房数字这等铜臭之物能够衡量的?好莱坞那套唯技术论、唯票房论,是彻头彻尾的毒药!会腐蚀我们电影的艺术灵魂!”
“是啊,”旁边一位以研究艺术电影、推崇作者论闻名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慢条斯理地附和道,声音里透着冷意,“还说什么‘怕导演陷在古装里出不来’?简直荒谬!张艺谋的《英雄》那是艺术!是东方美学的一次极致绽放!是向世界输出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他懂什么?仗着在好莱坞拿了一两个奖,就敢回国指点江山,对我们这些深耕多年的老家伙指手画脚了?”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罢了。”另一位研究电影理论与美学的教授冷哼一声,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神锐利,“好莱坞的成功模式有其特定的土壤,生搬硬套到中国,水土不服是必然。且看他能蹦跶多久。这20亿的卫星放出去,到时候收不了场,看他如何自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这些象牙塔深处、带着浓浓“卫道”色彩的私下牢骚,在汪言演讲引发的汹涌正面声浪面前,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真正让汪言的言论产生破圈效应、震动整个文化圈乃至更高层面的,是来自国家级权威媒体的重磅背书。
· 《人民日报》文化版块罕见地以近半个版面的篇幅,摘录了汪言关于“技术立本”和“培养人才梯队”的核心观点。配发的短评措辞严谨而有力:“青年导演汪言立足国际视野,结合自身在好莱坞的成功实践,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切中肯綮。其提出的加强电影工业基础建设、重视技术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等建议,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值得行业主管部门及广大从业者高度重视与深入探讨。”
· **《光明日报》**则敏锐地聚焦于汪言对“避免类型单一化”的警醒。其评论文章指出:“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国电影如何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核的同时,积极拓展题材的广度与深度,丰富电影类型,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汪言导演的忧思,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 新华社更是以通稿形式,发出了一篇题为《奥斯卡导演汪言:中国电影票房五年内有望突破20亿》的重磅报道。这篇通稿被全国各省市主流报纸广泛转载,标题醒目地出现在无数报摊和报刊亭。
一时间,“汪言”、“20亿票房”、“中国电影新时代”、“技术立本”、“类型片”成了媒体上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汪言的身份——最年轻的奥斯卡双料得主、全球票房收割机——成了他观点最强有力的背书。在这个“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观念仍盛的年代,一个在好莱坞取得如此巅峰成就的华人导演,如此坚定地看好中国电影的未来,并给出具体而富有洞见的建议,其分量和说服力,远超国内同行千百句口号式的呼吁。
这股席卷业界的风暴中心,顺义别墅的花园里,却是一片宁静的忙碌。移栽过来的柠檬树顽强地适应了北方的水土,枝头舒展着油亮的新叶,在四月的阳光下泛着勃勃生机,嫩绿中透着希望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