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春天,风里终于带着点暖意了。轧钢厂的广播里天天播放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工人们脸上的愁云也淡了些——食堂的窝头里终于能见到点玉米面了,偶尔还能分到一勺豆酱,比去年啃红薯叶的日子强太多。
林建军蹲在车间的试验台前,手里拿着个磨损严重的农机齿轮,齿面坑坑洼洼的,像被老鼠啃过。这是刚从乡下收回来的报废农机上拆下来的,厂长刘建国昨天把它拍在桌上,语气沉重:“建军,你看这齿轮,才用了三个月就磨成这样,农民兄弟急得直跺脚。现在国家要恢复农业生产,农机不够用,咱们厂接了大批订单,这齿轮的耐磨问题不解决,交出去也是害人。”
试验台旁边堆着十几个类似的齿轮,都是因为磨损过快提前报废的。赵小刚拿着游标卡尺测量磨损量,眉头皱得像疙瘩:“师傅,这齿轮的材料是普通灰铸铁,硬度才HB180,根本扛不住农机的高强度作业,尤其是南方的水田,泥里掺着沙子,磨损得更快。”
李建国在一旁记录数据,笔尖在纸上划过沙沙的声响:“我查了资料,苏联的农机齿轮用的是球墨铸铁,硬度能到HB250,寿命比咱们的长一倍还多,可咱们厂的工艺一直没过关,浇铸出来的铸件总出气孔。”
林建军把齿轮翻过来,看着齿根的裂纹,心里清楚,这不是简单的材料问题。灰铸铁脆性大、耐磨性差,早就该淘汰了,可球墨铸铁的生产工艺是行业内的难题,尤其是“球化处理”这一步,温度控制、球化剂配比稍微差一点,出来的铸件就不合格。去年试生产了三批,合格率还不到30%,根本没法批量生产。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车间的轰鸣声中响起,界面上的工艺流程图清晰得像刻在眼前:
【检测到“国家恢复农业生产”背景下的“农机关键部件技术需求”,触发“技术攻关”任务,奖励“球墨铸铁生产工艺(优化版)”:
? 球化剂配比:稀土硅铁合金3%+镁合金1.2%(替代传统纯镁,减少烧损);
? 浇铸温度:1380℃±5℃(较传统工艺提高20℃,减少气孔);
? 热处理工艺:900℃正火+600℃回火,硬度稳定在HB260-280,耐磨性提升200%。】
【应用价值:采用该工艺生产的农机齿轮,寿命可达12个月(传统灰铸铁仅4个月),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可支撑工厂50%的农机订单交付。】
林建军的眼睛瞬间亮了。稀土硅铁合金替代纯镁,这可是解决球化剂烧损问题的关键!他立刻召集技术科的骨干,把工艺图纸拍在桌上:“今天开始,咱们专攻球墨铸铁齿轮,按这个参数来,我就不信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试验车间很快忙活起来。赵小刚负责调配球化剂,天平精确到0.1克,他紧张得手心冒汗:“师傅,这稀土可是稀罕物,厂里就剩这么点了,失败了可就没了。”
“别怕,按参数来。”林建军盯着熔炉的温度表,指针稳稳地指向1380℃,“温度到了,准备浇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