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李善长:活久见的罪过

朱迪钠的讲述还在继续:

“洪武十三年正月,随着胡惟庸被处死,胡惟庸案在当时看来,已经告一段落。朱元璋当时也并不想深究下去,毕竟那时北元势力尚存,盘踞辽东、漠北、云南等地,朝廷仍需倚重武将,稳定压倒一切。”

他话锋陡然一转,天幕下的气氛瞬间再次绷紧!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整整十年之后,洪武二十三年,这桩本已尘埃落定的案子,会被人以更加猛烈、更加酷烈的方式,再次翻了出来!而这一次,要怪,恐怕就得怪到一个人头上——韩国公,李善长!”

“哐当!”

天幕下,奉天殿前,刚刚还因自己急智救了汤和女儿一命而稍感自得的李善长,在听到自己名字被点出的瞬间,手中一直紧握的玉笏竟然脱手掉落,在金砖地面上发出清脆而刺耳的声响!

他整个人如遭雷击,僵立在原地,花白的胡子微微颤抖。洪武二十三年? 自己……自己居然活到了那个时候?那岂不是……岂不是已经七十七八了?在这个时代,能活到古稀之年本是值得自豪的寿数,可如今天幕点名,这长寿似乎……并非吉兆!

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种盘点历史的冷静:

“我们来看一下时间线。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大明开国最初的六位公爵:常遇春早逝;邓愈在洪武十年病故;曹国公李文忠,我们讲过,死于洪武十七年;魏国公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而郑国公常茂,更是在洪武二十年就被废黜。开国六公,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就只剩下了两位——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

“而这两位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他分析道,“宋国公冯胜,长期统兵驻守在北平、太原等北方重镇,几乎不参与朝廷中枢的事务,远离权力中心。反而是早在洪武初年就已经主动辞去丞相之职,看似退居二线的韩国公李善长,却一直以其开国元勋、淮西旧部领袖的身份,在朝野内外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人脉网络。”

这时,天幕上网友的评论再次如潮水般涌来,充满了后世的戏谑与尖锐:

【网友“年龄不是问题”调侃:77岁?那只是韩国公生命的下限!】

【网友“老当益壮”补充:啧啧,据说这老爷子七十多了还纳了一房小妾呢!精力旺盛得很!】

【网友“历史类比帝”引用典故:谁说七十就不能搞事情了?别忘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也七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