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的语调变得低沉而缓慢,仿佛不忍惊扰一位帝王的最后时刻。
“时间来到永乐二十二年,”他开始了最后的讲述,“年逾花甲的朱棣,踏上了他人生中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征的道路。此时的草原,老对手阿鲁台变得更加狡猾,他利用广袤的纵深,避而不战,不断消耗着明军的士气和补给。”
画面中,须发皆白、面容憔悴的朱棣,依旧坚持骑在马上,率领着大军在苍茫的草原上行进,但背影已显露出难以掩饰的疲惫和龙钟老态。
“这一次,明军依旧未能捕捉到阿鲁台的主力进行决战。”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力感,“在草原上徒劳无功地巡弋了数月后,朱棣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他清楚地感觉到,生命的火焰正在迅速熄灭。无奈之下,他只能下令班师,怀着满腔的不甘与未竟的壮志,匆匆踏上了返回京城的道路。”
“然而,命运没有给他回到紫禁城的机会。”朱迪钠沉痛地宣告,“大军行至一个叫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的地方,永乐大帝,这位一生征战、开创了无数功业的帝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画面定格在一座简朴的行军营帐内,烛火摇曳,映照着朱棣苍白而平静的遗容。
“他死于征途,死于他最熟悉的战场上,或许,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马革裹尸。”朱迪钠分析着朱棣临终的心境,“但我们可以想见,他心中必定充满了巨大的遗憾。经过五次亲征,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蒙古问题。广袤的草原、游牧的生产方式、敌人的机动性,这一切都决定了,大明与蒙古,必将长期共存,相互纠缠。他的子孙后代,恐怕也很难再有他这样的魄力和机遇,去完成他未竟的‘封狼居胥’之梦。作为一个帝王,他预见到了未来的困境,却已经来不及,也没有力气再去筹划应对了。”
朱迪钠的讲述,在天幕评论区引发了排山倒海般的悲痛与缅怀。
ID名为【阳台种菜人】的网友发言充满了感伤:“哭了!真的哭了!永乐大帝最终还是倒在了征途上!他这一生,太不容易了!”
ID【奶茶鉴定师】则带着无比崇敬的语气评论:“毫无疑问,永乐大帝就是大明最伟大的帝王,没有之一!想想看,如果没有他‘靖难’拨乱反正,就凭朱允炆和他身边那帮书生,洪武爷开创的大明,要么就像北宋一样变成软脚虾,被周边按着摩擦,要么就可能像秦、隋一样,二世而亡!”
这时,ID【熬夜看书人】提出了一个更为尖锐的观点:“楼上说的‘二世而亡’一点没错!甚至可以说,‘吴明’(指朱元璋建立的政权,以其最初吴王封号代指)本来就是二世而亡! 大家算算,大明总共276年国祚,但从朱棣‘靖难’成功,建立‘燕明’(以燕王起家代指)开始算,足足有241年!是朱棣续写并极大地延长了大明的辉煌!没有他,大明在历史上的分量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