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画面呈现出金陵城破,燕军旗帜在城头飘扬的景象。硝烟尚未散尽,但一个新的时代似乎即将开启。
“靖难成功,燕军攻克应天!”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事态推进的兴奋,“此时此刻,可以说是朱高煦人生中,距离太子之位最近的一刻!”
镜头仿佛扫过那些骄兵悍将,他们簇拥着骁勇的汉王,声浪隐约可闻:“殿下!这天下是您跟着陛下打下来的!”、“东宫之位,非您莫属!”
“所有跟着朱棣一路拼杀过来的靖难功臣,几乎清一色地支持朱高煦!”朱迪钠分析道,“道理很简单,朱高炽在北平守城,他们没亲眼见过,但朱高煦在战场上是实打实带着他们冲锋陷阵、救过他们命的!这份在血火中建立的认同感和战友情,远比留守后方的功劳来得直接、强烈。”
“而且,”他压低声音,带着点挑事儿的意味,“此时,那位以‘仁德’闻名的燕世子朱高炽,和他们的母亲徐皇后,都还远在北平。应天城里,只有刚刚立下不世之功、被众将拥戴的朱高煦!天时、地利、人和,仿佛都站在了他这一边。”
奉天殿外,朱棣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他能想象到那时的情景,也能理解那些老部下为何会支持次子。但正因如此,他心中那份不安也在加剧。
偏殿内,徐妙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仿佛能看到未来,在应天那个权力漩涡的中心,次子光芒万丈,而她的长子却远在北平,孤立无援。她紧紧抱着怀中的朱高炽,仿佛这样就能传递给他力量和庇护。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个人心态变了。”朱迪钠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微妙起来,“这个人,就是刚刚登上九五之尊的永乐大帝,朱棣。”
天幕上出现了朱棣身着龙袍,独自站在宫殿高处,俯瞰整个南京城的孤独身影。
“他自己是通过武装造反,从侄子手里抢来的皇位。这段经历,成了他内心深处最大的隐痛和忌讳。”朱迪钠的声音带着洞察历史的冷静,“他绝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下一代也重演骨肉相残、争夺皇位的悲剧!一个强势的、拥有巨大军功和武将支持的次子,对太子之位构成威胁,这在他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稳定,高于一切。”
“所以,尽管朱高煦功高,尽管众将拥护,但朱棣心里那杆秤,已经开始从‘谁更能打’向着‘谁能保证江山平稳传承’倾斜。那个看似柔弱的胖世子,此刻反而成了更符合他帝王心术的选择。”
奉天殿前,朱元璋的目光闪烁了一下,似乎对老四这番心态转变,既有理解,也有一丝复杂的情绪。而朱标,则依旧面色平和,只是眼神深处,对帝王家的无奈多了几分感悟。
朱棣本人,则是心中一凛。天幕将他未来可能的心路历程剖析得如此透彻,让他有种被剥开伪装的感觉。他暗自警醒,若真有那一天,自己必须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