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找了个便宜的店住下,继续打听。
在汴京,提起“稻田务”和“大晟乐尺”,百姓们全说那是朝廷的“良法美意”,只是下面胥吏执行坏了云云。直到他们在一个茶摊上,遇到一个穿着旧儒衫、似乎读过几天书的老丈。
方七恭敬地请教:“老丈,您学问大,可知那‘大晟乐尺’,究竟是个什么来历?为何天下量地,非要用它?”
那老丈捋了捋稀疏的胡须,眯着眼,带着几分卖弄的神色,说出一番让他们目瞪口呆的话来。
“尔等后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大晟乐尺,来历可非凡!它并非户部所造,而是出自‘大晟乐府’!”
“大晟乐府?”
方七兄妹面面相觑,乐府,不是管音乐歌舞的地方吗?
跟量地的尺子有甚关系?
老丈见他们困惑,更得意了,摇头晃脑地道:“当今天子,圣明烛照,文治武功,尤重礼乐。然我朝雅乐,声律偏高,不合‘中和’之道。天子忧之,特设大晟府,考定古音,铸造定乐之器,名曰‘九鼎’!这大晟乐尺,便是为了制作那定乐的九鼎,由精通音律的大儒们,根据上古黄钟律吕,精心制定出来的!乃是为了让雅乐回归中正平和之大道!”
方七听得云里雾里,忍不住问:“可……这跟量地的尺子……”
老丈一副“尔等俗人岂知其中奥妙”的表情:“此尺既出,精准无比,合乎天道。用以制鼎定乐,可安邦定国;推广天下,统一度量,亦是圣天子垂拱而治、教化万民的恩泽!所谓‘天下同用’,不过是顺便之事罢了。尔等乡民,能以此圣器丈量田亩,已是莫大荣光,当感念天恩才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番高论,把方七、方十三和方百花彻底听傻了。
他们呆呆地站在熙熙攘攘的汴京街头,看着眼前这花花世界,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比这一路走来任何一次打听来的消息,都让他们感到刺骨的冰冷和荒唐。
闹了半天,那把让他们失去田产、让无数人家破人亡的“大晟乐尺”,它最初、最神圣、最根本的用途,既不是用来量布裁衣,也不是用来丈田征税,甚至不是用来盖房造屋……
它他妈的是用来定音的!
是为了解决那劳什子“雅乐声高、不合中和”的问题,是为了铸造那遥不可及的“九鼎”!
就因为皇帝觉得宫廷里的音乐不够“中正平和”,一帮子乐官就鼓捣出了这么一把尺子。然后,这把本应用于庙堂之上、调整音律的尺子,就这么“顺便”被推广到了天下,成了丈量亿万苍生身家性命的准则!
方十三气得浑身发抖,牙齿咬得咯咯响。
他想破口大骂。
却发现所有的言语在这极致的荒谬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方百花紧紧抓着兄长的胳膊,脸色惨白如纸,她看着汴京城那高耸入云的宫阙角楼,只觉得那里面住着的,怕是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或者……妖魔。
方七仰起头,看着汴京上空那片被繁华灯火映得有些发红的天空,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
因为这把定音的尺子,他家的地少了;因为这把定音的尺子,多少人家彻底没了地。
这汴京城的繁华,这大宋朝的根基,难道就是靠这样荒唐的“雅乐”和“顺便”的尺子,在支撑着吗?
方七、方十三和方百花,蹲在汴京城的护城河边上,三张脸皱得像苦瓜。
“打听清楚了,”
方十三把啃了一半的炊饼狠狠摔在地上,“那劳什子‘稻田务’,就是一个叫金小山的王八蛋和他婆娘搞出来的!”
方七闷声道:“擒贼先擒王。不敢闯皇宫,还不敢杀两个狗官?”
三人一拍即合,杀气腾腾,决定去打听好个装神弄鬼的神仙,杀了他,为民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