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等,等他的“眼睛”和“耳朵”回来。
日暮西山,酒馆打烊。
送走最后一位意犹未尽的客人,周仓将厚重的门板合上。
姜宇坐在灯下,拨着算盘,清脆的算珠撞击声在安静的店堂里回响。今天一天的流水,就超过了过去三天的总和。
“姜大哥,我们今天……赚了好多钱。”小翠看着钱匣子里那堆积如山的铜钱,眼睛亮晶晶的,像藏了两颗星星。
“以后会越来越多的。”姜宇笑了笑,将算盘归位,“去后院歇着吧,今晚我来守夜。”
小翠乖巧地点了点头,转身进了后院。
没过多久,后门处传来了有节奏的三长两短的敲门声。这是姜宇和李三约定的暗号。
周仓起身,拉开了门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三闪身进来,身后没有跟任何人。他一见姜宇,立刻躬身行礼,姿态比昨日更加谦卑。
“堂主。”
“坐。”姜宇指了指对面的长凳。
李三不敢坐,只是在凳子边上欠了半个屁股,腰杆挺得笔直。
“事情办得怎么样了?”姜宇给他倒了杯热茶。
李三受宠若惊地双手接过,也不喝,就那么捧着,开始汇报今天的工作。
“回堂主,您的吩咐,小的们都办妥了。今天一整天,兄弟们分成三班,在南城那三条街上巡逻。还真别说,咱们尘风堂的名头一亮出去,那些平日里偷鸡摸狗的小混混,一个个都跟老鼠见了猫似的,屁都不敢放一个。街上的摊贩和店家,看咱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还有个卖炊饼的大婶,非要塞给兄弟们一人一个热饼子呢!”
李三说得眉飞色舞,脸上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那是常年被人唾弃的地痞,第一次尝到“受人尊敬”的滋味后,所产生的奇妙变化。
“嗯。”姜宇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米价呢?”
“问清楚了!”李三连忙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用炭笔画着一些歪歪扭扭的符号,“城东的‘德盛米行’,一石粟米七百二十钱,黍米六百五十钱。城西的‘广济粮铺’,粟米要七百三十钱,黍米倒是便宜些,六百四十钱。小的还打听到,德盛米行的老板,是他家小舅子,最近好像跟城里管粮仓的曹主簿走得很近。”
姜宇的眼睛微微一亮。
李三的汇报,比他想象的要好。他不仅问了价格,还带回了价格背后的信息。虽然粗糙,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很好。”姜宇的夸奖只有两个字,却让李三激动得脸都红了。
“还有呢?城里还有什么别的新鲜事?”姜宇继续问。
“有!多着呢!”李三像是打开了话匣子,竹筒倒豆子一般,将他一天收集来的各种“情报”都说了出来。
“城北张屠户家的婆娘跟隔壁的王铁匠好上了,今天下午被张屠户堵在屋里,打得头破血流。”
“听说司空府昨天新到了一批蜀锦,贵得很,一匹就要上万钱!”
“东街的‘悦来客栈’,前天住了个大官,听说是从冀州来的,好像是袁绍那边派来的使者,今天一早就走了。”
“还有还有,西市那个卖狗皮膏药的刘瞎子,其实不瞎,他好几次偷看人家大姑娘洗澡被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