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院某材料研究所。
气氛同样紧张。安全部门的人员进驻了研究所。会议室里,一位刚从海外归国不久的年轻材料科学家,李静博士,正面对着她昔日的领导和安全官员,脸色苍白。
“李静博士,你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期间,是否曾参与过与NASA相关的保密项目?”安全官员的问题尖锐而直接。
“我…我只是作为学生参与过一些基础研究,所有内容都发表在公开期刊上!”李静争辩道,声音有些发抖。
“那么,如何解释你回国后主持的新型隔热材料项目,与美国某公司正在研发的技术路线存在‘惊人的相似性’?”官员冷冷地抛出一份对比报告。
“这是独立研究!材料科学的某些路径存在共性!你们这是怀疑我的忠诚和人格!”李静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委屈和愤怒。
“我们只是在核实情况,博士。在调查清楚之前,请你暂停一切涉密项目,交出所有通行权限,配合我们的工作。”
类似的内查也在各个关键领域展开:
一位曾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工作过的计量学家被要求接受“忠诚度审查”。
任何有海外(尤其是美国)留学或工作背景的科研人员,都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