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轨道炮发射的动能弹丸构成了致命的远程打击力量,但它们并非唯一的威胁。在更近的距离上,更多的死神正悄然逼近——从四面八方袭来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试图突破防线投掷精确制导武器的有人/无人战机、以及那些在电子迷雾掩护下悄然接近的隐形攻击单元。
面对这些高速、灵巧、数量庞大的威胁,动能近防炮(CIWS)的射速和备弹量显得捉襟见肘。此刻,战场的主角切换为了另一种光速武器——防御性激光系统。
“点亮激光矩阵!”
命令在各舰的损害控制中心(CIC)和武器控制官之间传递。刹那间,中美双方舰队仿佛变成了两只炸刺的刺猬,无数个激光发射器从舰体各处的装甲盖板下升起、旋转、瞄准。
中国的“金盾”系统:
舰载点防御激光器(PDL):遍布“赤龙号”、“五岳”级、“长城”级等各型战舰的关键部位。这些激光器功率相对较低,但射速极快,瞄准精度极高,专门用于拦截近距离的导弹、无人机和战机。
区域防御激光阵列:主要装备于“五岳”级重型驱逐舰和“赤龙号”自身。功率更大,作用距离更远,能够对中距离的威胁目标进行持续照射,直至其烧毁或失效。
协同交战:通过数据链(在强干扰下艰难维持),各舰的激光防御系统可以共享目标信息,实现接力拦截或集中火力对付最具威胁的目标。
美国的“上帝之杖”系统:
LaWS(激光武器系统) 及后续型号:集成于“秃鹫号”及护航舰艇的AN/SEQ-4型激光武器站,执行类似的点防御和区域防御任务。
HELIOS(高能激光与一体化光学致盲与监视系统):更强大的舰载激光系统,兼具致盲传感器、毁伤目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