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数据深渊

部分在轨卫星的轨道维持机动出现微小偏差,需要地面干预修正。

“星链”系统部分区域服务出现卡顿和延迟,引发用户投诉。

“复仇者号”的一次后勤补给清单被篡改,险些导致错误物资被运送。

这些“异常”看似琐碎,却清晰地表明:对方的网络力量,已经具备了渗透、干扰甚至部分破坏己方太空作战体系的能力。 这种无形的威胁,比一艘战舰的逼近更令人不安。

四、战略威慑

持续数日的网络暗战逐渐平息,并非一方取得决定性胜利,而是双方意识到继续下去可能引发更不可控的后果,形成了某种“恐怖的平衡”。

中方内部评估: “攻击烈度前所未有,目标明确指向我空天指挥链。证明对方已将我视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并具备了相当的网络战实力。我们必须加速‘数字长城’计划的建设,并提升网络空间的主动威慑能力。”

美方内部评估: “中国人的网络防御和反击能力远超预期,其AI防御系统极具韧性。单纯通过网络攻击难以瘫痪其太空体系。我们必须开发新一代穿透性攻击手段,并做好在网络空间升级冲突的准备。”

五、无形战场的硝烟

网络暗战暂时告一段落,但硝烟并未散去。

它证明了太空优势高度依赖于网络优势,制天权与制网权已深度融合。

它极大地加剧了双方的战略猜疑,任何系统故障都可能被首先视为对方的网络攻击。

它为未来的冲突开辟了新的、更不可预测的维度。下一次攻击,可能会直接导致卫星失控、导弹误射,甚至母舰系统宕机。

这场发生在比特与字节世界的战争,没有爆炸的火光,没有飞散的碎片,但其凶险程度和对战略稳定性的破坏,丝毫不亚于一次轨道上的碰撞。它提醒着双方,在仰望星空、铸造利剑的同时,也必须守护好驱动这些利剑的、无形的“数字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