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并不是荀彧提前取字了。
士族对礼仪看得十分重,取字是士人一生的大事,除非后期乱世那种不得已的情况,其余人皆会在二十岁及冠之时,由族中长辈赐字。
在和平年月提前取字,是一件会令人私下讥讽其族不守礼之事。
所以“文若”二字,只是荀氏一族听闻荀彧要跟随袁基北伐,荀彧要开始对外社交,于是随信件发来的暂时对外称呼罢了。
虽然早晚是荀彧的字,却不好声扬,只在袁基麾下内部流传。
对面的荀彧也很听话,主公让他休息,他就休息。
于是他端正一拜,对袁基说:“彧告退!”
“嗯,去吧。”
看着荀彧的背影渐渐消失,袁基也转身继续去忙下一件事了。
随着荀彧的到来,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只等各个将领将汉人接回。
东、西、中三部,袁基皆派去了几个将领,此三处接回汉民的过程里,几乎未有太多波折。
少许的小摩擦在袁基麾下的将领面前,不值一提。
因此,没过多久,袁基就在营地处等到了三方人马先后带着汉民返回的身影。
汉民规模庞大,数量很多,年老年少的都有。
此时排着长长的队伍,如被驱赶的羊群,乖巧跟着队伍前方的汉军移动。
他们未经历过鲜卑王庭内那部分汉人所经历的事情,也许久没有尝试过为自己获取自由。
他们不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所以皆安静地跟着汉军,离开困住他们许多年月之地。
知道自己自由的那一刻,是见到了汉军营地外摞起的一颗颗鲜卑人头。
这不算筑京观,因为规模并不庞大。
此只起到些许威慑作用,用以震慑在另一侧扎营,被汉军困得死死的鲜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