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淳于曼的士人,此人口才了得,却有个毛病——三杯酒下肚,说话便如脱缰野马,从天文地理能扯到蚂蚁上树。
这日,齐王在宫中大宴群臣,淳于曼也在受邀之列。酒过三巡,齐王忽然叹气道:“诸位爱卿,寡人昨夜得一怪梦,梦见一只会说话的狐狸,对寡人说了四句谶语。可惜醒来只记得三句:‘月圆则缺,器满则倾,言多必失’。这第四句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群臣面面相觑,无人能解。
淳于曼此刻已喝了七分醉,闻言摇摇晃晃起身,举着酒卮(古代酒杯)道:“大王,这第四句嘛,分明是‘酒干则添’啊!”
满堂哄笑。齐王也忍俊不禁:“淳于爱卿,你这分明是酒话!”
淳于曼却不慌不忙,将手中酒卮斟满:“大王容禀。月圆则缺,是天道循环;器满则倾,是物理常情;言多必失,是人间至理。可若酒干不添,岂不是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故而酒干则添,方是人生真谛啊!”
他这一番歪解,竟说得齐王连连点头:“妙!虽是无心之语,却暗合情理。赏金十镒!”
谁知第二天酒醒后,淳于曼把受赏之事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自己在宴会上胡言乱语。想到可能触怒君王,他吓得称病不敢上朝。
齐王等了他三日不见人影,心生疑惑,派内侍前去探视。内侍回报:“淳于大人面色红润,中气十足,不像有病。”
齐王不悦:“莫非他嫌赏赐太少?”
这时,丞相晏婴笑道:“大王,臣听闻淳于曼酒后善忘。那日他醉眼朦胧,怕是连自己说过什么、得过何赏都记不清了。不如臣去试探一番?”
齐王准奏。
晏婴来到淳于府上,见淳于曼果然在庭院中舞剑健身,毫无病态。
“淳于大人,别来无恙?”晏婴笑道,“那日宫宴,你一番高论,深得大王赞赏啊!”
淳于曼脸色顿变:“丞相莫要取笑,在下那日定是胡言乱语,正要向大王请罪。”
晏婴眼珠一转:“你可知自己说了什么?”
“这...实在记不清了。”淳于曼汗如雨下。
晏童心大起,信口开河:“你当时说,北方有只三足金蟾,每日吐金三钱;南方有棵摇钱树,每摇必落铜钱;西方有只能下金蛋的鹅,东方有座金山。你还向大王保证,三月之内,必为大王寻得这四样宝物。”
淳于曼听得目瞪口呆:“我、我真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