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庄的王小博,那可是个远近闻名的“分析控”。
这书生平日读书,能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八个字,分析出八千字的论文来,从字形演变讲到先秦民俗,最后得出结论:君子追淑女,最好送只烤野鸡。他走在路上,看见片树叶落地,能蹲那儿研究半个时辰,从叶柄的断裂方式推理风向、湿度,乃至此树昨夜是否被虫啃食,差点就要写本《叶落密码》。
村里人都说:“王小博这后生,啥都好,就是能把一碗清水分析出牛蹄子印来。”
这天,王小博读《说文解字》,读到“理,治玉也”,忽然就钻了牛角尖。这“玉有纹理,依其纹理而治之”他懂,可这道理放诸万物皆准吗?他决定找个东西实践一下“擘肌分理”的至高境界——掰开肌肤,分析纹理。
找来找去,他盯上了村口张屠夫家那头正哼唧着要食的大白猪。
“张大叔!”王小博整了整衣冠,一脸严肃地拦住正要动刀的张屠夫,“晚生有一请求。今日这猪,能否让晚生来‘理’一‘理’?”
张屠夫,大名张一刀,人如其名,杀猪从来只出一刀,精准狠快。他瞪着铜铃大眼,看着眼前这个文弱书生:“你来理?小博啊,你这是读书读傻了,还是嫌我家猪肉太柴想换个拆法?”
“非也非也。”王小博连连摆手,掏出本砖头厚的笔记,“大叔您看,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猪,亦是造化所生,必有肌理脉络可循。若能精准剖析,不仅下刀顺畅,更能得天地至理,悟人生真谛啊!”
张一刀听着这一串“之乎者也”,脑袋直发晕,但看王小博那认真得快要燃烧起来的眼神,又觉得好笑。他心想:“正好,让你这书呆子见识见识生活的‘肌理’。”便大手一挥:“成!你来!不过咱可说好,你要是把肉给我剁成了饺子馅,可得照价赔偿!”
“大叔放心!”王小博激动得脸都红了,“晚生必当擘肌分理,丝毫无误!”
他郑重其事地净了手,换上一件自以为利落的短褂,然后对着那头已被处理干净、白白胖胖的猪,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