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刘备的筛选才刚刚开始。
他让这七百多名队长,以及他们各自推荐的队中另外两名筛选的骨干,共计两千余人,集中到一片空地上。
然后,他做出了一个让关羽、张飞都略显诧异的决定。他脱下了自己的将军铠甲,只着一身麻布战袍,走到了这两千多人面前。
“你们选择留下,想跟我刘备建功立业,好!但我不要废物,不要孬种!我的兵,要能跑、能打、能吃苦!”他声音激昂起来,“现在,看到那面旗了吗?”他指向峡谷另一端一面插着的红旗,“跑过去,摸到旗杆,再跑回来!最后一千名跑回来的,淘汰!被淘汰者,只能做辅兵民夫,粮饷减半!现在,跑!”
命令一下,两千多降卒骨干先是一愣,随即发足狂奔!没有人想被淘汰去做民夫!
这是最原始、最有效的体能和意志筛选。能在经历大战、饥饿、恐惧后还能坚持跑下来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韧性都不会太差。而且,通过竞争,可以进一步打破他们原有的小团体意识,植入服从命令的雏形。
尘土飞扬,人群奔腾。刘备站在原地,冷静地观察着。关羽、张飞暗自点头,明白了兄长的深意。简雍则快速安排人手记录。
最终,约一千二百余人完成了往返,其中前一千名气喘吁吁但眼神发亮地站定,后两百多名则面色惨白,几乎瘫倒。
刘备毫不留情,挥手让军士将最后两百多名跑回的以及中途放弃的一千二百余人全部划为辅兵。虽然残酷,但乱世之中,资源有限,必须优先保障精锐。
至此,通过层层筛选,刘备从八千健康降卒中,得到了约一千名经过初步体能和竞争考验的骨干。然后刘备让这些骨干再层层筛选剩下的降卒,最终刘备有了五千兵员的底数。
但光有人还不够。
第四步——“索粮”与“正名”。
刘备立即召集各县县兵的带队军官。这些军官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对刘备的敬畏中。
刘备首先充分肯定了各县兵马的功劳,承诺战利品会按功分配,然后话锋一转,面色沉重:
“诸位!黑山贼败而未灭,杨凤遁走,其大军反扑旦夕可至!我等虽胜,然兵力疲敝,粮草匮乏。眼下降卒逾万,每日耗粮无数,若粮尽生变,或贼军复来,则我等死无葬身之地矣!此前功尽弃,中山郡各县亦将再遭涂炭!”
他刻意夸大了危机,接着道:“为保境安民,为消化战果,备恳请诸位立即返回本县,禀报各县尊长:其一,速调粮草物资至安喜,以为军资,安抚降卒;其二,联名上书郡守、乃至州牧,详陈我军民合力破贼之功,并言明收降之众皆为无奈百姓,暂编行伍,乃为防其再生乱、并可增强官军力量以备贼尔!此非备拥兵自重,实乃权宜之计,为保一方平安!”
他说得慷慨激昂,合情合理。各县军官深知黑山军的威胁确实存在,若刘备垮了,下一个就轮到他们县城。提供粮草物资,既是支援刘备,也是自救。而联名上书报功,他们也能分润功劳,何乐而不为?至于刘备收编降卒,在“权宜之计”、“保境安民”的大义名分下,也显得顺理成章,不易被上司猜忌。
军官们纷纷领命,即刻带着本部少量人马以及刘备准备好的文书,火速返回各县求粮请功。
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刘备稍稍松了口气。利用黑山军的现实威胁绑架各县利益,共同分担压力,并用“为国为民”的大义包装自己扩军的行为,这是目前最好的策略。
乱世求生,仁德是旗,但手段必须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