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竺居住地,马小云在脑海中系统界面上,埃博拉病毒的3D模型缓缓旋转,如同一条致命的毒蛇。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类疾病,病死率25%至90%。马小云轻声念着资料,“通过接触传播,潜伏期2至21天。症状包括突发高烧、极度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继而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肝脏和肾脏功能受损,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内出血和外出血。”
他想起数据库中记录的2014年西非疫情:超过2.8万例感染,1.1万人死亡。在那个拥有现代医疗的时代尚且如此,现在这支远征军若是遭遇此病,后果不堪设想。
更可怕的是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同属一家,病死率同样高达88%。系统记录显示,这种病毒最早于1967年在德国马尔堡实验室爆发,源头是来自乌干达的非洲绿猴。
在所有热带疾病中,疟疾可能是最致命的。马小云翻阅着相关资料。
数据显示,在二十一世纪,疟疾每年仍导致超过2亿人患病,40多万人死亡。而在没有现代药物的时代,这个数字会更加恐怖。
通过疟蚊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呕吐、头痛、肌肉疼痛等。”马小云喃喃自语,“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他特别注意到脑型疟疾的记载:主要影响儿童,病死率高达20%,即使幸存者也常留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非洲锥虫病,又称昏睡病,引起了马小云的特别注意。
由采采蝇传播,分两种类型:冈比亚锥虫病病程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罗得西亚锥虫病病程更为急骤,可在数周或数月内导致死亡。
系统记录显示,这种疾病在二十世纪初曾在非洲某些地区造成毁灭性疫情。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瘙痒,后期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意识模糊、感觉障碍、协调性差、睡眠周期紊乱等特征性症状。
最重要的是,马小云注意到,如果不进行治疗,昏睡病通常是致命的。
血吸虫病,又称裂体吸虫病,是另一种需要警惕的寄生虫病。
通过接触疫水时,水体中的尾蚴侵入人体皮肤而感染。马小云仔细阅读着传播途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等。
系统资料显示,在二十一世纪,血吸虫病仍然影响着非洲约90%的感染者。长期感染会导致肝脏损伤、肾功能衰竭、不孕症,甚至膀胱癌。
虽然登革热并非非洲独有,但其在热带非洲地区的流行程度令人担忧。
由伊蚊传播,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呕吐、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典型的皮疹。马小云注意到,严重时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导致出血、血小板减少、血浆渗漏,甚至休克死亡。
数据显示,登革热的全球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间急剧上升,现在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感染风险。
黄热病,这个曾经让无数殖民者丧命的疾病,同样在马小云的警惕清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