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京师火与琰堡光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春末的消息,比预想中来得更快。

毛玠通过往来商队与士人书信,将洛阳的动荡清晰地传递到琰堡议事堂:二月,正值寒冬刚过,春寒料峭之际,京师洛阳的南宫却突然遭遇了一场熊熊大火。

火势凶猛,迅速蔓延,整个南宫被烧成一片废墟。

这场突如其来的火灾,让宫廷内外陷入一片混乱。然而,就在众人忙于救火和清理废墟之时,宦官张让、赵忠等人却趁机向汉灵帝进谗言,怂恿他“税田亩以修宫室”。

通过征收额外的田赋,筹集足够的资金来修复被烧毁的南宫。

汉灵帝听信了这些宦官的谗言,毫不犹豫地颁布了诏令,要求天下百姓在正常的租赋之外,每亩再缴纳十钱的税款。

此外,他还下令强征各州郡的材木和文石,运往京师用于修建宫室。

这一诏令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姓们怨声载道。官吏们则趁机大肆盘剥,不仅在征收田赋时中饱私囊,还对那些无法按时足额交纳“助军修宫钱”的刺史、太守进行刁难。

这些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不得不通过“西园”这个渠道,向宦官们交纳巨额的贿赂。

与此同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西至益州,南达交趾,中原地区更是有山、黄龙等数十股义军活跃。

这些起义军纷纷打出反抗朝廷苛政的旗号,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响应和支持。

而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也异常激烈。司空杨赐不幸病逝,谏议大夫刘陶和前司徒陈耽因为敢于直言,触怒了宦官,最终被下狱致死。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朝廷的局势愈发紧张,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