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目光聚焦于她。
“刘岱新丧,黄巾尚在,兖州如同一块烫手山芋。谁此刻接手,谁就要直面数十万青州黄巾的兵锋。”
蔡琰分析道,“我等根基尚浅,不宜硬撼其锋。”
“主公之意是……”徐庶若有所悟。
“巩固根本,静观其变。”
蔡琰的策略明确下来,“我们的根本,是琰堡,以及新得的陈留西部四县。当务之急,是彻底消化这些地盘,将其牢牢握在手中。同时,密切关注谁将入主兖州。”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无论谁成为新的兖州之主,想要稳定局势,都必须先解决黄巾之乱。届时,必有一场恶战。我等可趁其与黄巾两败俱伤之际,再图后计。”
“此外,”蔡琰补充道,目光转向西方,“我们与曹操的‘友谊’,该更进一步了。”
她立刻修书两封。
第一封,再致曹操。
信中,蔡琰对刘岱之死表示“震惊与哀悼”,随后笔锋一转,强烈谴责青州黄巾祸乱地方,杀害州牧,并表示自己虽力薄,愿谨守陈留西部,保境安民,同时“愿唯曹东郡马首是瞻”,暗示支持曹操入主兖州,并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如粮草、情报)。
此信既捧高了曹操,表明了立场,又将自己置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
第二封,则以陈留“代管者”的身份,发往昌邑,给王彧、万潜等州吏。
信中表示哀悼刘岱,重申自己保境安民的立场,承诺稳定陈留局势,并“听从州府调遣”,姿态放得极低,意在安抚昌邑方面,避免过早冲突。
就在蔡琰紧锣密鼓布局的同时,兖州的权力真空,果然引来了多方觊觎。
北面,袁绍闻讯,大为意动,欲派兵南下,直接接管兖州。
但谋士沮授、田丰劝谏,认为冀州新定,北有公孙瓒威胁,西有黑山军未平,不宜同时开辟南方战场,且贸然夺取兖州,恐失人心。
袁绍权衡再三,暂缓了行动,但目光已牢牢锁定南方。
南面,袁术更是兴奋不已。
他自恃袁家嫡子身份,认为四世三公的威望足以号令兖州,立即遣使前往昌邑,试图以“盟主”身份遥控兖州,并暗示可派麾下大将(如孙坚)前来“助平黄巾”。
其吞并之心,昭然若揭。
然而,兖州本土势力,却另有想法。
济北相鲍信,素有名望,且与曹操交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