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深秋,寒意一日浓过一日。
枯黄的梧桐叶在萧瑟秋风中打着旋儿,悄然落在中牟城头的青石板上。
陈留郡在这位女诸侯的治理下,犹如狂风暴雨中的一叶孤舟,虽颠簸却始终保持着难得的秩序与生机。
这日清晨,霜露未曦,蔡琰便披着厚厚的玄色裘衣,在夏侯令女的陪同下来到城外的屯田区。
马蹄踏过覆霜的田埂,在初升的朝阳下留下一串清晰的印记。
主公请看,枣祗指着整齐划一的田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按您吩咐的区种法,今年试种的三百亩长势都很好。特别是这片冬麦,比往年早了小半个月出苗。
蔡琰蹲下身,纤细的手指轻轻拨开麦苗上的薄霜。
嫩绿的麦苗在晨光中泛着生机勃勃的光泽,与周遭凋敝的秋色形成鲜明对比。
她捧起一抔泥土,感受着掌心传来的凉意与芬芳,连日来紧绷的心神终于得以稍稍舒缓。
文公辛苦了。
她站起身,望向远处正在劳作的农人,乱世之中,粮食就是命脉。这些麦苗,不仅是来年的收成,更是百姓的希望。
枣祗躬身道:主公明鉴。如今陈留境内新垦良田已达千顷,若能平安度过这个冬天,来年开春必是个丰收年。只是...他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蔡琰敏锐地察觉到他话中的犹豫。
边境不太平,有些百姓不敢远出耕作。而且,最近从北边逃难来的流民越来越多,我们的存粮恐怕...
蔡琰轻轻颔首,目光掠过田野,落在远处几处新搭建的茅屋上。
那些都是从幽州、冀州逃难而来的百姓临时栖身之所。
她知道,北方的战火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这片相对安宁的土地。
回城的路上,蔡琰刻意放慢了马速。
她注意到沿途的村落比往年这个时候要热闹许多。
不少百姓正在修缮房屋,准备过冬的柴火,几个孩童在村口追逐嬉戏,脸上不见饥馑之色。
这种景象,在如今的中原大地实属罕见。
自推行新政以来,百姓赋税减轻了三成,加上屯田所得,这个冬天应该能好过些。
夏侯令女轻声汇报,手中捧着记录各地情况的竹简,不过北边来的流民已经超过三万人,安置压力很大。
蔡琰微微点头,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北方。
那里是幽州的方向,也是天下大势变化最激烈的地方。
她知道,那里的战火随时可能蔓延到这片刚刚恢复生机的土地。
令女,传令下去,在城西划出一块地,搭建临时住所安置流民。另外,让枣祗挑选些懂农事的,教他们开垦荒地。
夏侯令女立即记下。
回到中牟城时,徐庶早已在府衙等候多时。
见蔡琰归来,他立即迎上前来,眉宇间带着几分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