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新政之果与暗涌之潮

章武三年的盛夏,在汝南大捷的振奋与四方博弈的暗流中悄然流逝。

秋风吹起时,彭城朝廷推行的各项新政,经过近一年的发酵与艰难推行,终于到了检验初步成果的时刻。

尚书台内,烛火通明。

徐庶、诸葛亮、陈宫等人正将各部汇总的文书整理呈报。

蔡琰端坐案前,一份份仔细翻阅,沉静的面容上时而微露欣然,时而蹙眉深思。

户曹尚书陈宫奏报,得益于去岁大幅减免河北、兖州战乱区的赋税,以及今岁相对风调雨顺,加上新式辕犁、耧车在官营农坊的大力推广(优先供给屯田及归附流民),青、徐、冀、兖等核心州郡的秋粮征收,预计将比去岁增加三成有余。

各地常平仓渐次填满,不仅足以支撑边境军需,更有余力应对可能的灾荒。

流民返乡登记造册者逾十万户,广袤的河北平原上,荒田再垦,炊烟复起,呈现出一派难得的复苏景象。

然而,奏报中也提及,青徐沿海因屡遭海寇及叛乱波及,恢复缓慢;

并州北部(原吕布控制区)因整合未深,豪强隐匿人口田亩,赋税征收远未达到预期。

工曹与户曹联合奏报,盐铁专卖与平准均输法在经历青徐的剧烈阵痛后,经过调整,于冀州、兖州等地已稳步推行。

官府掌控了主要盐场和大型铁矿,盐价、铁价趋于稳定,府库藉此增收巨万。

诸葛亮主导设立的“市舶司”于彭城、下邳率先运作,开始对往来商船征收关税,虽数额尚不及盐铁之利,却是一条极具潜力的财源。

但问题同样存在:

边境榷场与乌桓、鲜卑的互市虽已开设,输出大量茶叶、布匹、瓷器,换回马匹、皮毛,然胡商多欲以物易物,朝廷急需的金银铜钱流入有限,且对输出铁锅等物的限制,也引起了一些部落的不满。

礼曹尚书刘晔奏报,彭城太学及各州郡官学已初步建立,招收士子数千人。

去岁颁布的《求贤令》效果显着,各地举荐及自荐的贤才、能吏数以百计,经过甄别,已有数十人被擢用至各级官府,有效缓解了官员短缺的窘境。

尤其是一些精通算学、工巧的“偏才”被格物院吸纳后,在改良农具、兵器乃至堪舆地理方面,已开始显现作用。

然而,士族门阀对科举取士(虽尚未正式大规模推行,但风声已露)的隐性抵制依旧强烈,寒门子弟入仕的通道,远非畅通。

兵曹奏报,汰弱留强已初步完成,各军员额更为精干。

张辽镇西线,徐晃守汝南,臧霸抚青徐,张飞镇兖州,吕玲绮协防幽州,各司其职,防线大致稳固。

幽州毛玠传来好消息,首批“渥洼部”匠人已抵达,正在官营匠坊尝试融合其塞外冶炼技法,虽工艺磨合尚需时日,但已见提升军械品质的曙光。

合上最后一卷文书,蔡琰轻轻吐出一口气。

新政如同一剂猛药,药性正在发散,国力在稳步回升,根基渐固。

但这“果”并非全然甘美,其中夹杂着太多的酸涩与隐忧。

“成果斐然,然隐患亦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