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砺剑之后

“渥洼部”匠人带来的冶炼技艺在与官营匠坊的融合中初见成效,一批融合了胡汉之长的弯刀、轻甲开始小规模装备吕玲绮的幽州骑兵,提升了其与胡骑对抗的能力。

朝廷亦加大在并州、幽州建立马场的投入,尝试引进、培育更适合中原战场的马种。

西凉乱局,引导与制约。

马超在羌地的势力急剧膨胀,已隐有割据之势。

其攻打“混凝土”营寨受挫,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因羞恼而攻势更猛,消耗巨大。

经济杠杆与后勤控制:

朝廷并未直接指责马超,反而加大了对其的“援助”,但其中粮草比例增加,军械比例控制,且派遣的后勤官员牢牢把控着物资分发渠道。

诸葛亮建言:

“可使其惯于依赖朝廷输血的,则其虽猛,亦难持久,更易受制。”

情报渗透与人才输出:

刘晔的暗线加紧对西凉的渗透,不仅探查“混凝土”和“猛火油”的进展,更尝试接触马超麾下非嫡系的羌人首领和汉人僚属,散布“朝廷乃正朔”、“久战疲敝”等言论。

同时,以协助治理为由,向马超控制区派遣了更多精通民政、计算的吏员,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

外交破局,远交近攻。

江东迷雾:

黄忠水师的威慑果然起到了效果。

江东方面对江夏劫案的调查“取得重大进展”,迅速“查明”乃是一股受曹操煽动的水寇所为,并“果断”出兵剿灭,将几个替罪羊的首级送至襄阳和彭城。

孙权更是主动遣使,重申与朝廷(及刘备)的盟好,言辞恳切。

蔡琰心知肚明,这是孙权在朝廷展示肌肉后的妥协,她乐得顺水推舟,厚赏使者,维持表面和睦,但暗中令黄忠水师保持戒备,对江东的警惕丝毫未减。

益州暗线:

面对刘璋的封闭,朝廷转变策略。

明面上不再派遣高级使者,转而通过商队、游方术士等渠道,将大量的“奢侈品”(如琉璃、珊瑚、香料)和“文化产品”(如经书注疏、诗赋文集)输入益州,吸引士族豪强,潜移默化地宣扬朝廷的“富庶”与“文治”。

同时,刘晔的暗线加紧对黄权、张任等亲汉派将领的联络,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新政深化,战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