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十三年的暮春,荆襄战局果如诸葛亮所料,陷入了血腥的胶着。
襄阳城如同一枚巨大的楔子,牢牢钉在汉水之滨,承受着曹军一浪高过一浪的猛攻。
城墙垛口在投石机的日夜轰击下残破不堪,护城河几被填平,但城头那面“刘”字大旗,始终在关云长如同实质的凛冽目光注视下,屹立不倒。
曹操稳坐中军,并不急于破城。
他采纳贾诩之策,以襄阳为饵,不断诱使刘备派出援军,再以夏侯渊、乐进等部分头截杀,步步蚕食荆州军的有生力量。
同时,曹仁分兵掠地,荆州北部诸郡,除江夏部分区域因靠近江东尚在拉锯外,南阳、南郡北部已尽落曹手。
曹操俨然将其视为囊中之物。
然而,僵持的背后,是巨大的消耗。
曹军长途远征,粮草转运艰难,虽得部分荆州北部补给,亦感吃力。
更让曹操隐忧的是,北面洛阳朝廷的动向。
张飞在司隶频繁调动,马超的西凉铁骑亦在陇右蠢蠢欲动,虽未真个进攻,但那无形的压力,迫使曹操不得不将部分精锐布防于宛城、武关一线,无法全力投入荆州战场。
江东,建业。
吴侯府邸内,孙权面对着案头两份截然不同的文书,眉头紧锁。
一份来自曹操的使者,重申“共分荆州”之约,并暗示若江东助其速灭刘备,将来划江而治,共抗北廷亦非不可;
另一份,则是朝廷密使再度呈上的分析,详尽剖析了曹操得荆州后,下一个目标必是江东的利害关系,并“善意”提醒,唯有让曹刘继续互相消耗,江东方能稳坐钓鱼台,甚至伺机取利。
“公瑾,子敬,汝等以为如何?”
孙权将问题抛给了麾下最重要的两位臣子。
周瑜英气勃发的脸上带着一丝冷峻:
“主公,曹操,虎狼也,其言不可轻信。
然刘备,亦非池中之物,坐视其壮大,亦非江东之福。
如今曹刘相持,正合我意。
依瑜之见,当继续维持现状,令其双方流血。
我可遣小股水师,以‘剿匪’、‘巡江’为名,偶尔袭扰曹军粮道,既不使其速胜,亦不让刘备轻易得到喘息。
待其两败俱伤,我再以精锐之师,或取江陵,或图合肥,则主动权尽在我手。”
鲁肃则持重道:
“公瑾之言,老成谋国。
然肃以为,对朝廷亦不可不防。
洛阳誓师,声势浩大,其志非小。
我江东当下之策,仍是‘稳’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