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王哥,我先听听。” 凌夜挂断电话。
点开王浩转发过来的链接,周铭的《昨日情书》前奏通过耳机流入耳中。
旋律的走向,和弦的编排,乃至于配器的选择,都与《小半》有着一种刻意的相似。
他继续听下去。
主歌,副歌,模仿的痕迹非常明显,像是拿着《小半》的模子,生硬地将另一段旋律填充进去。
“匠气。”凌夜心里给出两个字的评价。
情感的铺陈是割裂的,完全没有《小半》那种层层叠叠、渗透骨髓的酸楚与拉扯。
周铭的演唱技巧是有的,但声音里缺乏内容,像一台没有注入灵魂的机器在精准复刻。
一曲播完,凌夜取下耳机。 这首歌,学到了《小半》的皮相,却完全丢掉了其内在的魂。
他随手打开微博,热搜榜单的末尾,果然挂着一个#昨日情书小半#的新词条。
点进去,评论区已经是一片喧嚣。
“《昨日情书》这歌不错,周铭前辈实力不减当年!”
“我感觉《昨日情书》的编曲格局更大,情感也更浓烈,比《小半》听起来要成熟不少。”
“《小半》还是嫩了点,抓耳是抓耳,但回味不足,还是前辈的作品更有沉淀。”
大量格式相似的评论占据了热门,字里行间夹杂着对《小半》不着痕迹的贬低。
凌夜又在关注列表里找到了那个“音乐老炮”更新的文章,标题是【《昨日情书》:一封写给成熟灵魂的慰藉】。
文章内容极尽赞美之词,称《昨日情书》“情感真挚饱满,制作精良上乘,旋律大气悠扬”。
而在文章的末尾,笔锋陡然一转:“相较之下,某些刻意营造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品,就显得斧凿痕迹过重,情感表达流于表面,甚至有东施效颦之嫌了。”
“颠倒黑白。”凌夜关掉了页面。
天籁榜的后台数据,《小半》的下载量增长曲线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放缓,甚至有了停滞的趋势。
原本缓慢爬升的排名,此刻已经被空降的《昨日情书》反超,压在了下面。
手机屏幕亮起,是林薇薇发来的微信消息。
“凌老师,你看到网上的那些评论了吗?还有那个乐评人写的……我是不是,真的唱得不好?” 消息的末尾,跟着一个垂头丧气的表情符号。
凌夜指尖轻点,回复:“乐坛常见手段,不必放在心上。你要相信作品本身的质量,更要相信你自己的演绎。他们跳得越厉害,恰恰说明我们戳到了某些人的痛处。”
他停顿了一下,又打上一行字:“稳住,这只是个开始。”
林薇薇的消息很快回了过来:“嗯!我听凌老师的!我不看那些了!”
凌夜的微信朋友圈里,叶凡又开始了他的刷屏行动。
“《昨日情书》是个什么玩意儿?明目张胆碰瓷我夜神《小半》?要点脸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