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黎阳要回农机一厂的想法泡汤了。
在他发出实习申请后的第三天,学校教务处就收到了企业的回信,让黎阳收拾行李去报道。
这家企业是全国排名前六的汽车品牌,几年前引进了日本的技术,发展十分迅猛,他们本地学校的学生都争抢着进去实习,黎阳这个外地的能进去也是一种幸运。
唯一有点不方便的是,这家企业离的太远了,不管是距离黎阳的学校,还是海城,坐车都得几十个小时。
没有耽误,黎阳跟宿舍的几个人分别打了招呼之后,坐车先回B市,然后向西北转车。
因为是第一次往这边走,这段路途显得格外的漫长,等下了车,一股酷热袭来。
跟海城的湿热不同,这里的热是干燥的,热风吹过来,脸皮上的水分都被带走了一层。
这种感觉黎阳很熟悉,他们老家天气也是这样的。
这座陌生的城市有着陌生的口音,黎阳带着行李,辗转到了实习的企业。
黎阳看过信之后,再统一整理,然后发送给农机一厂。
因为黎阳来的晚,实习生宿舍满了,他要跟工厂的工人一起挤。
这个时候,黎阳才知道,原来这种培训,每一期的实习生都要参加,像是陈泽默大四来实习,也就是说,相同的培训,他大三的第一二学期已经经历过两次了。
而休息的这一天,陈同学一直都在市里的图书馆。
黎阳给海边的小旅馆打电话,特意选择的晚上,黄立安他们收摊回来,在电话里告诉黎阳今天又卖出多少东西,又赚了多少钱。
观摩了一个星期,陈泽默可以进行简单的记录工作,黎阳他们则被委派了零碎的事情。
黎阳:“……”
一起吃饭、工作、睡觉了一个多月以后,黎阳才知道,这位陈同学竟然是汽车拖拉机制造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明明他的桌子上面都是关于数学的书……
听到这个回答,黎阳一下就想到了工厂里那些外国专家,很显然,企业不单引进了外国的技术,还同时沿用了外国的管理,即便这种管理方式令人质疑。
从北往南,曾经辉煌的各大企业大都在衰败,从南往北,私营企业一片欣欣向荣。
黎阳特意去打听了一下,培训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一点没变。
培训结束后,黎阳和陈泽默被分配到了同样的车间,这次陈同学主动开了口,“我之前一年也是在这里实习。”
“这个培训我已经是第三次参加了。”陈泽默道:“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一直浪费时间。”
实习学生刚进车间是不允许触碰机器设备的,黎阳他们像是小鸡崽一样跟在工人身后,看着他们的各种操作。
而且他在下面挂了一个有双层弧度的布,风扇转动时,被这个带有弧度的布兜着,能被带到范围更广。
抱怨归抱怨,每个人都得好好学机器的使用,因为工厂未来更加的科技化,如果不好好学习,即便是从前手艺最精湛的老师傅,也可能会被淘汰。
一起去参加培训的时候,黎阳坐在陈泽默的身边,他手里拿着的是要培训的书,书里却夹着看不懂的公式。
黎阳给海城打电话时,又习惯性的拨打到了棉花厂那里,接线员笑着问他,“咋,你谭哥那么大的车队和工厂,就没有安装一部电话机?”
陈泽默是一所名牌大学大四的学生,他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去年也是在这里实习的。
黎阳也把自己在实习发生的事情告诉给他们。
多年以后,很多人回头看,这几年,他们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只是此时看不清未来的路,只有茫然和无措。
下课之后,黎阳提醒他,“培训要专心。”
西北的天气比海城要冷的早,当黎阳被风吹的打了好几个喷嚏时,才意识到该加衣服了。
工厂里的管理制度比学校还严格,不管是吃饭、休息还有上工,下工都是有明确的时间安排,这里面没有电话亭和邮局,黎阳周六周日的时候出去,才能做私人的事情。
棉花厂的效益也不行了,接线员他们工资现在只发百分之七十,他嘴上说着“我不担心,厂子倒闭了,我就去给谭帅看大门”,实际上,心里还是很彷徨的。
不过,他来到宿舍之后,黎阳却是受惠了。
陈泽默改了他们宿舍的风扇,把原本平着转的风扇改成了双摇杆机构,可以一边转动一边摇头的。
托他的福,住在上铺的黎阳也终于能吹到风了。
黎阳白天在车间学习,听到检测的老师傅们也在抱怨,从前他们敲一下零件,就能知道合格不合格,现在要经过那么多的检测仪器,实在是太麻烦了。
黎阳也笑,这次没有留言,而是跟接线员闲聊了一会儿。
在火车上坐的太久了,黎阳到了新宿舍,第一宿,睡死了过去,第二天,褥子上被汗浸渍出一个人形的图案。
窗户不大,没有一点风,仅靠一个风扇,很多床位上都得不到风。
意外之余,黎阳还在收着涂林他们的加急信,这些信里面闲话少,都是他们从学校的师兄和实习的老师傅那里打听到的关于插秧机的种种。
在工厂,所有实习生先学汽车构造相关的知识,有专门的主管培训。
黎阳学了一个星期,然后宿舍来了一位新实习学生,陈泽默。
人如其名,陈同学话非常少,同住在一个宿舍,黎阳只要不开口,他从不主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