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崇平帝:不亚开国定鼎之功……

什么叫国士?这就是了,子钰有经天纬地之才,深浅难以揣度。

可子钰也才二十岁,就已如此了得,那后世之君能驾驭得了吗?

一股深深的忧虑在崇平帝心头再次浮起。

所谓允文允武,谋略惊世,当然贾珩这是站在历史的下游,自然一针见血,高屋建瓴。

崇平帝此刻正处老龙虚弱之时,思及贾珩往日的种种惊世之才,心头难免生出一股莫名惮惧之意。

崇平帝愣怔了下,放下手中的奏疏,目光微顿,喃喃道:“不过幸在他沉溺女色,不通养生之道,未必能够……久寿。

其实,这就是崇平帝自以为是的误解,因为隆治帝在年轻时侯也是性喜渔色的性子,曾经六下江南,而崇平帝却夙兴夜寐的操劳国事,反而没有隆治帝健康长寿。

如后世十全老人,也大抵如是。

李瓒见崇平帝如此感慨莫名,目中见着一抹好奇之色,问道:“陛下,未知卫国公奏疏上言及何事,让陛下如此感慨?”

这会儿,崇平帝让戴权将奏疏递给下方的几位阁臣阅览。

李瓒首先接过奏疏,然后阅览起来,少顷,面上也有几许震惊。

可以说贾珩提及了一种如何彻头彻尾,将不同种族收拢的策略,并非是满汉一家,因为没有必要,汉人族群庞大,完全可以同化、融合彼等。

对女真灭其文字、服饰,对底层开放不同种族的联姻,对旧上层打压,提拔下层中的精锐,而后彻底形成华夏文化的共同意识。

所谓夷狄入华夏为华夏,华夏入夷狄则为夷狄。

高仲平这会儿也接过奏疏,阅览而罢,面色也有凝重。

不得不说,这本抚治辽东的进阶版奏疏,颇合高仲平的胃口。

而后,一众阁臣纷纷传阅。

这会儿,崇平帝面色微顿,问道:“此战大胜,剩下就是善后事宜了,内阁拟旨,吩咐贾子钰在盛京总揽善后事宜,并询及何时班师?”

众内阁群臣闻言,拱手应是。

崇平帝默然片刻,原本有几许散乱的目光凝聚成一线,朗声道:“三天之后,朕去太庙祭祖,告慰宗庙,以告慰列祖列宗。”

只可惜,没有将那女真的小皇帝一同带至于太庙。

至此,当初太上皇捅下的篓子,在这一刻,彻底被他填补上。

但代价是什么呢?他为大汉社稷熬干了心血。

崇平帝面色微顿,目光呆滞,心底生出一股巨大的成就感的同时,也有一些难以言说的空虚感与落寞袭上心头。

而此刻的李瓒,看向一下子面容苍老许多的中年帝王,心底深处也有几许感慨之意。

圣上励精图治,终于将一个滑向深渊的国家重新步入正轨,但也熬垮了身子骨。

这东宫之事,也迫在眉睫了。

而这边厢,林如海也阅览完贾珩所上的奏疏,眉头却紧紧皱起,心头生出一股忧虑。

子钰这……真是不知藏拙啊。

刚刚打了胜仗,平定了辽东,又提出抚治辽东之策,前后二疏,一疏比一疏惊才绝艳,这让圣上如何想?

罢了,原本就掩藏不住的才略。

只是如此一来,回京以后当蛰伏在府了。

作为贾珩的老丈人,林如海又是饱读诗书之人,早从浩如烟海的青史中知晓月盈则缺,水满则溢的道理。

崇平帝道:“贾子钰这次平灭辽东,功劳卓着,不亚开国定鼎之功,朕意在晋其爵为郡王,诸卿以为如何?”

下方的几位阁臣一时默然。

李瓒拱手道:“卫国公的确功勋不凡,微臣并无异议。”

高仲平拱手道:“平灭辽东,扫清边患,由国公之爵荣升郡王,微臣以为可行。”

齐昆同样拱手附议。

林如海因是贾珩的岳丈,一时间倒也不好贸然发言,索性保持沉默。

而就在这时,吕绛道:“圣上,卫国公虽有大功,但也有大过,微臣以为国公之爵已是荣封,不可再行封赏,以滋其骄横之心,况卫国公与圣上外为君臣,内实翁婿,然卫国公少年风流,多有荒唐之举,圣上不因其胡作非为而惩戒,反而平日多有爱护,正是当竭尽全力以报君王,佐社稷之时,郡王之爵,微臣以为逾赏。”

此言一出,内书房中,瞬间寂静,鸦雀无声。

而高仲平也没有想到吕绛会作此言,转过头来,目光讶异地看向吕绛。

显然高仲平事先压根就没有得到通气。

哪怕吕绛事实上是高党中人。

李瓒此刻看向讶异而视的高仲平,心头却泛起一丝狐疑。

这……

因为贾珩平灭辽东这种殊功,本是毫无争议可以立为郡王,况且崇平帝先前也多次有言,但现在吕绛骤然发难。

事情一下子扑朔迷离了起来。

天子究竟会不会以此为由,不再封卫国公为郡王呢?

此念一起,李瓒在心头迅速盘算着不封的可能性。

而殿中其他如齐昆,已是目瞪口呆。

林如海则是眉头紧皱,心提到了嗓子眼。

这郡王之爵,封,还是不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