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大毛不讲武德

大国军舰 华东之雄 5897 字 5个月前

还不起,所以我们就不还利息了,还不起,我们就连本金都不还了。这还能谈下去吗?如果不是大毛,此时他们就该用武力来威胁了。但是,面对大毛,他们是一点脾气都没有啊!

“好了,接下来,我们谈一谈能源换债务的问题,如何?”

债权人们终于打起了精神来,大毛唯一值钱的,也就是能源了。

大毛的这份骚操作,震惊了全世界,就连地上的蚂蚁也在议论着。

“大毛的操作太好了,那些国际资本早就该管一管了,肆无忌惮地掠过国家财富,我们的国家被他们害惨了,这场经济危机,就是他们引起来的!”

凡是遭受过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对大毛的行为是拍手称快啊!大毛终于给他们报仇了,那些国际资本赚的钱,全部被大毛给截胡了,那些人血本无归,还会大亏特亏,爽,真爽,真t的爽!

“大毛政府的赖账行为,导致他们的国家信誉彻底丧失,以后他们发行的国债,没有任何一个机构会买!”反对的人则是怒气冲冲,他们想到赚来的钱又吐了出去,就恨得牙痒痒。

有人欢喜有人愁,不小心上了贼船的,都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悲惨命运,而三行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集团总部的会议室里,已经坐了满满的人。

“这次的危机,都是证券公司造成的,我们决定,裁撤整个证券分公司,只保留一个十人小组,负责我们三行集团的股票,其他的人,全部解雇。”李先生说道:“这样开源节流,我们就能度过这次危机。”

“是吗?”一名老人开口了,话语中带着威严。

“是的。”李先生点头:“如果不是我们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大毛的市场,也不会出这次危机,我们原本做了详细的预桉…”

李先生的心情有些紧张,毕竟,他面临的是公司元老,是集团的股东,以前的时候,他都是信心十足的,但是这次却不同了。

“我说的不是这个,追究责任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要确定的,是我们的集团究竟如何能摆脱这次危机!”

只靠裁撤证券公司,就能度过危机吗?

在场的人都是老油条,心中还是有谱的。

“我们还希望政府能给我们提供一笔二十亿美元的资金。”

“政府?上次政府帮忙解决运输船队的事情,已经是最后一笔援助资金了!现在,我们国内的各个行业都在遭遇经济危机,政府如果继续给我们提供资金,那其他的部门呢?”

“我们是南泡菜国的顶梁柱,我们绝对不能倒!我们要是破产倒闭了,那南泡菜国的经济就会倒退二十年!”李先生说道。

“是啊,说的不错,所以,政府已经同意,给我们拨款两亿,不过,这已经是最后一笔钱了。”

“两亿,两亿美元怎么够?”

“是两亿韩元。”

李先生再也无法保持曾经那个镇定自若的风度了,他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走来走去:“这笔钱,根本就不够,我们集团已经资金链断裂了,这个月的工资还没有发,接下来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集团会彻底垮掉的!”

“所以,在这个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想解决的办法。”老人继续开口说道:“裁掉了证券业务,也算是甩掉了一个包袱,不过,只有这一个办法还不够,接下来,我们还要裁掉更多的部门才行。只要保证我们的关键产业能度过这次危机,接下来,我们就能继续发展。”

“我们在墨西哥生产的显像管工厂可以暂停施工。”李先生说道。

最近一两年,他们最大的海外建厂计划就是墨西哥的显像管工厂,现在,必须要停下来了,集团根本就没钱了。

“还有吗?”

李先生想不到更多的了。

“现在,最亏钱的部门是哪个?”

最亏钱的当然是三行证券了,这个部门已经被裁掉了,接下来呢?就是三行重工了,因为在破冰型天然气船上的失误,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甚至,三行集团目前的境地,也完全就是三行重工造成的。

但是,三行重工是造船的,是他们最重要的部门,这个部门可不能裁掉啊!

“是哪一个?”老人继续问道。

“是三行重工。”李先生回答道。

“听说,这个部门最近风波不断啊,差点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是的。”

“现在,三行重工手里还握着多少订单?”

订单…李先生突然想到了什么:“不好!”

他们的订单,都是低价接过来的,还只要了百分之十的首付款,现在,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全球的经济衰退都可能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船东还会要船吗?

“快,立刻联系一下船东,稳定船东的情绪,我们的三行重工一定会按时给他们交付船只的。”

“我已经都联系过了。”老人制止了李先生的秘书:“毫无例外,船东都弃船了,三行重工已经彻底的成了一个烂摊子了,这个债务,应该让三行重工自己背。”

李先生点头。

三行重工的债务,其实是可以算到三行集团头上的,但是如果他们真的都背下来,肯定是要破产的,这种时候,和政府协商,让三行重工破产,从而抹除那些债务,是最好的办法。

政府必须要帮助他们!

“如果这样操作下来,我们再有一笔几亿美元的资金,就能彻底地摆脱困境了。”

几亿美元啊,从哪里弄这样一笔资金呢?

“各位,听说明州集团正在研制光刻机,想要将芯片制程缩小到025微米,我们要不要把025微米的生产工艺卖给他们?”终于,有人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