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真正直接将原本的大明推到悬崖边,乃至于让大明覆灭的,是那因为天气因素而导致的粮食产量大减!
粮食,远不如金银贵重,但是,却是人活着必不能少的东西。
正是因为崇祯朝一直粮食歉收,粮食短缺,所以才导致了朝廷财政撑不住,才导致了起义四起,才导致了对军队的掌控力越来越差!
若是崇祯朝不是连年遇灾,朝廷不是那般飘摇,崇祯也不会那么急切。
粮食要是足够,崇祯不说让大明拨乱反正,但是至少让大明经过他的治理之后,比他登基之前更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于是,吸取了之前的那些经验教训,崇祯这次新朝一开始,他就把全副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村里,放在了农业上。
而且,随着之前大明的灭亡,崇祯的那些浮躁动荡也都好了很多,踏踏实实做事,自然也就出了结果。
等崇祯将自己一连串,成体系的想法讲出来,朱元璋惊讶了。
听了这番话,朱元璋才发现,自己这个后代,居然当真是有着自己一套很完善的执政体系,而不是如他之前猜想的乱碰运气。
而且,这个思路,听起来当真务实而切实。
于是,朱元璋问道:
“小子,你对你这农令体系,抱的期待如何?”
“太祖,说实话,之前的村令体系,其实多少带点误打误撞的意思在里面,但是农令体系,这是我精心构想之后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村令体系,很大程度是在为农令体系铺路!”
从农令体系将太祖吸引了过来,崇祯就知道,他寄以厚望的农令体系,应当是成功了。
正是因此,他讲述起自己的心路,也便更加豪放,直接将被太祖评为安邦立国之用的村令体系,称为了铺路砖。
“你为我仔细讲讲你的具体构想吧。”
朱元璋对崇祯的这个说法,并没有做评价,而是具体问起了这农令体系到底是什么样子。
仅仅崇祯之前讲的那些,朱元璋尽管也认可,但是却很难想象,找个有经验的老农来教导村里那些农事上的后进,竟然就能让国运这般增长?
这其中,定有其他奥秘。
崇祯对太祖自然不会隐瞒,于是,他习惯性拿起笔墨,一边在白纸上写字,一边开始细细讲述:
“首先”
朱元璋不清楚农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居然能比有那么多效用的村令体系还要更好,崇祯自然就专门在这一方面为他进行解答。
而这一块,首先要说的就是,崇祯之所以做出这样决断的认定,所依据的现状,或者说数据是什么样。
正好执笔监理政监崇祯都放在周遭,崇祯便直接命令内侍,将相应的文书等内容直接摆在台面上,然后据此讲解。
而这其中,就有具体耕种的利用率这个问题。
因为耕作能力以及农具等等的缺失,这一块的问题,一一展现出来之后,朱元璋才知道,原来这一块居然都有这么大的问题。
毕竟,在朱元璋时期,人都不多,重要的是如何将土地更多地耕作起来,而不是考虑精耕细作。
在那个时候,连将现有的土地全部种上都不容易,自然也就不那么需要考虑这些东西。
王朝刚刚建立的初期,必然都是鼓励耕作,鼓励多生。
毕竟,那个时候,全都是人少地多的局面。
现在的大明,其实和王朝末期到王朝除建时差不多,因为连年的战乱、饥荒乃至瘟疫,大明的人口数量可谓是一路下降。
也就是此处是京城,否则,崇祯首先要做的,必然还是找到足够多的种田人手。
当然,尽管如此,农令此体系仍然相当有用。
此时类似王朝初期,田地与人相比已经不再过少不错,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能够建立起精耕细作的体系,让田地产生更多价值当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