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
“不争”正是让我们不要去争一时的高下,而是积蓄力量去争取人生更长远的成功。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
“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
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
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
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
“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
“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
“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
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
“上善”。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
“不言”的教导,
“无为”的好处。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
“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
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
“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
“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
“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
“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
信奉
“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
“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本章以水的特性阐述了圣人为而不争的高尚品质。不争是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才能没有忧患,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
【证解故事】故事一:有纷争就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会造成伤害,我们只有让内心平静下来,将那些不知的争吵、纷争的事情看得淡了,才会如老子所说
“夫唯不争,故无尤”。曾听人讲过一个有点玄灵色彩的故事:有这么一位学校的校长,为人很好、也很谦虚。
一次他因为要去参加一个研讨会。由于开研讨会的地方道路不好走,只能做机动三轮车去,车主为了能多赚些钱,便又拉来了一个顾客,那个顾客是一位妇女,看看三轮车上已经作了一个人,便指名了要坐那个校长已经坐下的那个位子,不愿坐后面。
校长本来就为人和善不愿与人争执,何况又是一位女士便把位子让了出来,坐到了后面的一排。
谁知道机动三轮车没开出多远,就出了车祸,坐在校长原来那个位子的妇女当场就死了。
而这位校长却仅断了三根肋骨,但人活下来了。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是这位校长的
“不争”挽救了他的自己、使他逃过了这一劫。故事二:俗话说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多了也会扰乱人的心绪,动摇人的意志。人是十分脆弱的,也是经不起诱惑的,不拼命追求好事,也是对自己的爱护。
人们应该有顺其自然的心态,凡事不要过于强求。在许多企业热衷于把自己定位于行业
“龙头”、集团
“航母”、销量
“第一”的时候,国内厨具知名品牌方太的当家人茅理翔却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不争第一,甘当老二。”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认为,老大、老二均是行业的首领,何必一定要去争老大呢?
更何况第一也好,第二也罢,关键在于谁是强势品牌,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是长寿企业。
尤其是正处于企业成长阶段,定位于
“老二”更有助于减少浮躁情绪,稳下心来精耕细作。对于这样的说法,也可能有人会讥笑说:“你没能力拔头筹,才故意自圆其说,这是懦夫哲学。”而茅理翔的理解是:“当第一太累了,会成为众矢之的,天天战战兢兢怕掉下来。事实上,当老二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甘当老二,更难能可贵。现在有很多大企业,扩张太快,几年后立即倒下去。有的图个盛名,内部千疮百孔,不堪一击;有的是泡沫,有风吹草动,就会破灭。所以,关键还得保持内功,真正能成为长寿企业。”甘当老二,也是一种策略。
老大最怕有人超过他,往往不惜一切手段打击和扼制,不叫老二跟上来;老三老四也往往首先把目标对准老二,以便把他拉下来自己取而代之。
所以老二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这时,如果你表个态,不争第一,甚至还要同情第一,保护第一,老大就可能不恨你,不防你,你就可以保存精力,卧薪尝胆了。
甘当第二,还有一个理由。像方太的市场定位是中高档,而中高档消费阶层不可能占大多数,从市场占有率来讲,市场份额就相对比较小。
能长久当老二,就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茅理翔这种甘居第二的态度,同样是老子
“不争”的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对于企业来说,却能使企业不急于求成,走稳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每一步。
把根基立稳了,实力自然就上去了,便不会出现类似秦池酒厂这样的
“空架标王”了,在客观上可以称它为一种
“不争”中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