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墨子与道德经. 任宪宝. 2557 字 2022-09-29

“恍惚”二字皆从

“心字旁”,表明它属于心灵的直观。恍,从

“光”,表现为微观粒子的运行具有光波性。惚,从

“忽”,表现为光波运行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含粒子性。

“惟恍惟惚”,大概就是现代物理学所说的

“波粒二象性”。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如果从粒子的角度看,粒子是以光波的形式运动的。

光波即物质波。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如果从光波的角度看,运动的光波具有粒子性。

物,是实物微粒。这说明世界的本原即道,具有波粒二象性。现代科学证明,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在深远、幽明的境界中,还有更加精微的微粒,这些微粒最为纯真,并携带着信息。

自古及今,这些信息符号永远存在,不会消失,可以用来考察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这说明微粒携带宇宙信息,只要具备了获取这些信息的功能,就可以知道万事万物的过去并可以预知未来。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我是凭借什么知道人世间的种种现象的呢?

就是根据所破译的基因信息来认识万事万物的。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破译了基因密码,因此才有了《道德经》这一天书。

不执着于外部世界的表面现象,而是坐而反观人体基因组,直视物中之精,精中之信,这是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最好的方法。

本章是对道的境界的描述,表明人的正确思想是来源于道的。大道蕴藏着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奥秘,识破了这些奥秘,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觉悟了,也就具备道德了。这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老子的朴学是觉悟学。

觉悟是人生的根本追求,觉悟才能使人类返朴归真。觉悟与道德的关系:觉者觉道,是就境界而言;悟者证德,是就意识而言。

觉是心灵的苏醒,自我具有了心灵的境界,才能醒悟现实世界。人生应历经三个境界,一是梦的境界,二是现实境界,三是道的境界。

梦的境界是自我完全睡眠以后出现的境界,具有不自觉性、非逻辑性的特点。

道的境界是自我完全清醒时作的

“梦”,具有自觉性、主动性、逻辑性的特点。它是以联想作为信息检索机制的,但是,道的境界是有层次的,是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的,自我境界处于哪个层次,才能检索哪个层次的信息。

道的境界的出现,是人的思维能动性、创造性的具体体现。所谓觉悟,就是从一种境界体悟另一种境界,悟透了也就觉醒了。

常人缺乏道的境界,只有梦的境界,而梦的境界是虚幻不实的,无法捉摸的,于人生无益。

置身于现实境界中的人,只能以物观物,以有识有,永远不能把握真理,悟透人生。

因此,人生也就是迷惑的、痛苦的。具有道的境界的人,以道境代替梦境,以本质印证现象,以大道印证现实,从而彻悟人生,彻悟宇宙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只有跳出现实的境界,进入道的境界,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认识现实。

一个觉悟了的人,就是具备了道德的人,就是解脱了名利的羁绊不为名利所累的幸福的人。

道德功就是觉道悟德的功夫,觉悟的唯一方式就是修炼道德功。【证解故事】道作为一种能为人们所观照、所体验、所认识的存在,它只是一种在顷刻间照彻一切,而又倏忽即逝的心理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