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铁路沙皇和影子大臣

1965年2月2日,阿根廷国会通过了《阿根廷平等移民法案》,这是一套全新的针对新移民的完善法案,改变了很多新政策。

新法案的核心理念是平等,给予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平等机会,摒弃以往的种族和地域歧视,为阿根廷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新法案通过的当天,阿根廷给予在阿根廷定居超过1年,拥有正式工作的家庭巴西新移民正式的阿根廷身份,规模涉及285万巴西裔移民,约占据巴西和奥格兰迁移阿根廷总人口的二分之一。

去年年底,阿根廷总人口已经达到6200万,整体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升,新移民数量仅次于美利坚,是全球最重要的移民输入国之一。

最近一年,阿根廷新移民的素质更高,也更年轻,他们正好是阿根廷工业化需要的高端人才,新移民一代甚至有不少好处,比如不需要服兵役。

必隆时代,阿根廷铁路国有化后,运费并没有下降太多,直到科恩内阁时代,迎来他们的新掌门人卡洛斯后,阿根廷铁路货运才迎来了新的发展。

卡洛斯已经有了新名号,“阿根廷的铁路沙皇”。

通过整治全国铁路公司分部,必隆时代臃肿的国有化铁路拆分为17个地方局后,最终版精简为与16个省/市完全对应的管理体系,实现“一省一局”精准管控。

卡洛斯设立中央调度中心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六大区域枢纽,分别是科尔多瓦市,圣菲市、布兰卡市,萨尔塔市,圣赫塞市,内乌肯市枢纽集群,对应安第斯—东部发展通道,巴拉那河水陆联运,粮食工业出口通道,西北矿产枢纽,北部农业枢纽巴塔哥尼亚能源枢纽。

6+1铁路枢纽覆盖阿根廷核心经济要素,打破了必隆时代重东部轻西部的失衡布局,配合省份改革,广域市改革,完善了国家的建制。

日常运营由中央调度中心负责,紧急事态可以由区域节点自动接管,事后向总部提交执行报告。

区域六大枢纽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跨区车皮调配,保证地方部分权益。

为了防止调度中心出现问题,地方铁路线出现问题,国家铁路公司计划未来5年准备修建三大备份线路。

与快速铁路建设计划不同,这三大线路主要是服务于货运建设。

阿根廷铁路公司已经准备发行铁路建设国际债券,以未来20年国家铁路货运收入的30%为抵押,向欧洲各大银行团融资总额超过12亿美金,用于备份线路建设。

第一条是西北区域建立萨尔塔-科尔多瓦直连重载铁路,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萨科货运铁路线避开安第斯山脉险峻段,沿萨尔塔-卡法亚特-图库曼-圣地亚哥-科尔多瓦电气化铁路,绕行距离增加15%,但可降低坡度至1.2%。

第二条是布兰卡-内乌肯铁路线建设,连接工农业与能源枢纽,线路需穿越巴塔哥尼亚台地,地质条件复杂,全长约1200公里,这条复线电气化铁路投资巨大,包含油气管道并行段建设,同时也是对内乌肯省被合并的重要补偿之一。

建成内布铁路专线后,可以有效降低布兰卡湾区工农业能源成本三成以上,内乌肯页的岩气可以通过铁路直供布兰卡化肥厂,化肥生产成本继续下降,潘帕斯农业区亩产增加,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

联邦政府承诺将未来铁路收益的1成投入原内乌肯地区的学校与医院建设,发展内格罗河省中西部山区。

第三条则是圣菲-圣赫塞市铁路线路建设,强化河运与内陆农业区衔接,国家铁路公司承诺建成后,未来的铁路运营岗位的三成优先雇佣本地居民。

双圣铁路专线建成后,预计年货运量提升至800万吨以上,有力促进查科地区的发展。

除此之外,北方地区将继续改造建设延长纵向工农业干线,雷西斯滕西亚-圣赫塞-圣菲港,实现“内陆-河运”联运。

圣赫塞市成为查科省府后,地理位置居中,有力支持查科省西部地区的发展,辐射西部边缘农业带,将圣地亚哥省新兴大豆产区纳入铁路网,直通布兰卡港,减少对公路运输依赖。

圣赫塞市还可以连接查科省西部棉田与东部各主要城市的纺织厂,为平原西部牧区提供活畜运输至东部屠宰场。

查科平原西部大豆运输成本比公路下降三成以上,棉花出口周期缩短 15天。

圣赫塞市-萨尔塔建立横向连接,促进阿根廷农业与矿业设备互通,发展为阿根廷东北部的铁路枢纽中心,与萨尔塔共享机车维修设施,降低铁路运营成本,形成了协同效应。

目前圣赫塞总人口已经突破70万,目前设立棉花加工特区,吸引了很多资本的加入,如蓝云纺织集团等。

在卡洛斯的“技术集权”框架下,圣赫塞市成为激活查科平原的农业引擎,也带动了原来的省会雷西斯滕西亚以及查科城镇的发展。

新查科省大量新移民的加入垦荒后,可以有效弥补了原来货运量的不足,备份铁路线盈利回本速度将加快。

卡洛斯对国家铁路公司形成了“金字塔式”指挥体系,撤销必隆时代冗余的中层管理机构,地方局直接向中央调度中心汇报,减少决策链条。

地方局仅负责执行铁路总部发布的“周度车皮调度令”,预算分配由中央根据货运KPI准时率、吨公里收益动态调整,倒逼地方服从全局规划。

国家铁路公司允许区域枢纽保留10%的运力自主分配,用于应对区域紧急需求,同时保证地方省的一些利益。

卡洛斯还允许各省铁路局保留20%利润用于本地铁路升级,引发了省际效率竞赛,圣菲省铁路局率先实现95%准点率。

卡洛斯以权威强制推行标准化,统一轨距、货运计价系统,压制地方保护主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铁路网络。

国家铁路工程师协会主导的轨距标准化委员会强制淘汰窄轨工作基本完成,统一为1435标准轨,基本实现了阿根廷铁轨的改造和全面统一,唯一的问题是改造资金庞大,但尚在阿根廷财政收入范围,配合发行铁路建设债券,已经完成大部分线路的改造工作。

阿根廷目前淘汰旧机车2800台,引进日本川崎重工D52型柴油机车技术,自主研发升级为阿根廷的潘帕斯脉冲号客运机车和潘帕斯-2000型高原重载柴油机车。

潘帕斯-2000的车轮碾过英国资本遗留的标准轨,彻底粉碎了曾经英国铁路火车头不可打败的神话。

五月广场上,阿根廷国家铁路公司一把手卡洛斯解开沾着机油的手套,指节上的烫伤疤痕在镁光灯下格外醒目。

他身后,黑色幕布缓缓拉开,露出足有1层楼高的钢铁巨兽——“潘帕斯-2000“原型车头和“解放者号”国际联运机车火车头。

今天,他就是阿根廷的主角,连圣赫塞都只能作为观众。

“你们看到的不仅是机械!“

卡洛斯的咆哮被柴油机轰鸣吞没。

他举起被烫伤的右手,疤痕在强光下如同燃烧的南十字星,

“这是阿根廷的工业圣痕!“

“我们锻造的不是铁轨,是国家的脊梁。“

圣马丁将军的名言此时已经刻在铁路公司总部大厦穹顶。

布兰卡市机车制造厂研究出南十字星号混合动力客运机车和解放者号国际联运机车,用于淘汰阿根廷老式蒸汽机车2200台。

布兰卡机车厂的铸造车间里,三十七吨殖民时期铁轨正在电弧炉中熔化。工人们用长柄勺舀起沸腾的钢水,浇铸到刻着“解放者“字样的模具里。

暗红色金属液渗入模具缝隙的瞬间,车间广播突然播放起圣马丁将军1817年翻越安第斯山时的行军鼓点。

在拉潘帕理工大学,铁路公司设立“卡洛斯奖学金“,理工大学作为国家铁路公司的头号工程师来源,得到了铁路公司的大量研发资金预算。

解放者号的钢铁装甲熔铸着19世纪殖民铁轨,将屈辱史锻造成阿根廷的工业史诗。

1947年英国人在圣克鲁斯地区铺设最后一根轨道时,绝不会想到他们的殖民遗产将以如此无声的方式被终结。

液压剪钳碎维多利亚时代的道钉时,1千多名铁路工人突然齐声高唱《祖国进行曲》。

混着铁锈与雨水的泥浆漫过卡工人们的工装靴,他们弯腰抬起刻着“曼彻斯特制造“的铁轨,将其抛进熔炉,仿佛闻到了巴塔哥尼亚的风送来雪松的清香,枕木下曾埋葬了很多阿根廷铁路建设者。

此刻,36岁的委员会工程师威尔·索拉诺正站在改轨工程的熔炼现场,仿佛维看到多利亚时代的钢铁绶带变成铁水。

“三、二、一!“

随着工程师的嘶吼,潘帕斯-2000的车轮碾过刚铺好的16轨。

“英国人铺设的窄轨不是运输工具,是拴在阿根廷人民脖子上的锁链。“

“他们故意采用1676mm轨距,就是要让我们的火车永远开不进智利的铜矿!“

阿根廷的铁路轨道改造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将英国佬的裹脚布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阿根廷1676mm宽轨,主要由英国投资主线占58%,1000mm米轨法国资本支线占32%,1435mm标准轨美利坚企业专线占10%。

“我们终于取得了成功,我等这一刻,等了太久了。”

“这不是机器的胜利!“

他的声音通过广播器响彻各个阿根廷铁路局广播站,

“是查科棉农冻裂的手指、巴塔哥尼亚焊工烫伤的胸膛、圣菲老调度员熬红的眼睛,共同浇筑的钢铁长城!“

还很年轻的卡洛斯双鬓已经微微发白,左手偶尔有些颤抖,这位阿根廷的铁路沙皇,为这个国家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铁路五年发展计划提前到3年完成,卡洛斯完成了对科恩内阁的承诺,接下来还有更加困难的工作在等他。

经济学家主导的“成本核算中心”按“吨公里成本+线路维护费”反向定价,取代政治性补贴定价,保证了铁路公司的基本利润。

铁路工会权力被降低,过度福利承诺,终身雇佣制、高额退休金被全面取消,引入合同雇佣制,社会保障制度,人力成本降低,并进行了管理人员精简和无效岗位裁员,换岗。

雷里奥斯省铁路局调度室内,23岁的工程师雷纳托·奎瓦斯正对着泛美铁路网模型发呆。

他的父亲是今年通过《平等移民法案》入籍的墨西哥裔火车司机,此刻正在调试新下线的“潘帕斯2000“内燃机车。

三天后,雷纳托收到调令,前往门多萨省参与“月神计划“铁路专线设计。

当巴西裔移民罗德里戈·科斯塔递上焊工证书时,钢印上的“里约热内卢技术学院“字样让工作人员瞳孔微缩。

30分钟后,这份档案已经出现在卡洛斯的办公桌上——正是国家铁路公司焊接车间急缺的高级技师,档案袋夹层中藏有泛黄的《巴西铁路工人联合会》会员证,他曾在圣保罗参与过铁路爆破小组培训——这正是工作人员将档案急送卡洛斯的原因,只有卡洛斯有权力决定罗德里戈能否加入国家铁路公司。

他的叔父是巴西石油公司资深焊接工程师,巴西内战后,他因参与工会运动遭迫害,促使罗德里戈出走到阿根廷。

“第号移民,明天分配到巴塔哥尼亚铁路焊接中心工作,工资22万比索1年。“

卡洛斯用红笔在档案右上角画了朵焰火标志,这是“潘帕斯之火“计划人才输送的暗号。

目前国家铁路公司员工总数超过22万,人数上几乎和以前的阿根廷陆军数量相当,要控制这样庞大复杂的铁路系统,难度并不比控制一支军队简单。

卡洛斯成了国家铁路公司的大脑,建立了强大的领导团队,但一些重要秘密的事情还需要他来处理。

22万员工中,6万人为半军事化的铁路工程兵团,配备工程机械与应急响应装备。

去年国家铁路公司的纯利润已经超过了8000万美金,在国家资产委员会控制的大型国营公司里也能排进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