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过,过犹不及。这新城就好比一道菜肴,里面各种佐料,有的辛辣,有的甘甜,有的苦涩。百姓有好有坏,有才的未必清廉,忠厚的未必栋梁。如果按照我之前的标准,人人皆是完人,尤其是官吏的选拔,宁选本分平庸之人也不要有才偷奸耍滑之辈,国将难治啊!”荀况叹道。

自己初来新城的时候,整个官衙遍布作奸犯科之辈,忠良之徒少之又少。可若是不用他们,整个官衙完全就无法运转。自己本想拿他们作为过渡,可事后发现,能够替代这些作奸犯科的人少之又少。

“荀县令什么时候开始读道家的《道德经》了?呵呵,人人向善是儒家天下大治的理想。不过这可不是朝夕之功,管仲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四处混战,民不聊生,教化百姓是任重道远啊!依我看,任何人既然活在这个时代,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笔直的树木可做栋梁,弯曲的枝干或为斧柄或为薪柴,每个人总有他的用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只要找到他们应该在的位置,让他们在这个位置上发光发热,那就是成功的治国。”太子然点头叹道。

荀况听后欲言又止,也许自己还没深刻领悟到其中的真理吧!于是将话题转到眼前的战事上来,说道:“太子,秦国十万大军已经攻破陕县、熏城,北渡河水。如今屯兵安邑城下,与魏军对峙。臣总觉得这里面怕是有什么阴谋,要知道,河西郡的赵军已经南下支援魏军,秦军怕是很难讨到便宜。秦军会不会声东击西呢,秦国毕竟还有六七十万大军,加上南阳郡出动的三万兵马,如今不过出兵十三万而已。如果秦国再派十几万大军,突下宜阳,我国怕是大不利啊!臣斗胆请太子殿下速速移兵宜阳,新城有臣在,必将固若金汤。”

“荀县令此言倒也有几分可能。我也觉得秦国是欲盖弥彰,不过我已下令宜阳严加防范。现在还是先帮你们解了新城之围吧!来都来了,你总不能让我空手而归吧?”太子然笑道。

荀况做的确实不错,以区区一个新城力抗三万秦军,还能令对方折损五千。如今还能分析时局,可见荀况也算是一个知兵之人。不像后世那些老夫子,满嘴之乎者也,整天圣人云圣人云,妄图以口舌之利令敌国罢兵息战。

荀况想了想,只能应了下来。如今秦军不过只剩两万五千兵马,想必明日在发现己方已经有援军后,会知难而退吧!

第一百章 定计

当最后一滴露珠从草尖滴落,当温热的东南季风从海洋拂来,当四周除了“风!风!大风!”的呼叫就再无别的人声,秦军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攻城。

整齐的方阵踩着鼓点,缓慢而沉稳地走向新城的城墙。最前面的是五排手握大盾的盾牌兵,然后是负责压阵的弓箭手,再之后是持戟持戈之士、车兵,两翼则各有一千骑兵护卫。

即使明知道韩军出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秦军将领还是严格地按照操典布阵。这样列阵的好处是,即使突遇城内守军的出城反击,抑或城外援军的袭击,也可以很快由攻转守,不至于造成混乱。

太子然望着秦军严谨的阵势,也是暗自点头称赞。虽然对方主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辈,但观其布阵,可知他是稳重之人。这样的人也许取得不了大胜,但也不会大败。目前韩国最缺的就是这类人才,毕竟如白起般天马行空的人才是几十年难遇的,一个国家军队的中坚力量恰恰就是这种循规蹈矩之人,谨小慎微之人。

可惜,自己手下可堪重用的暴鸢、蒙骜、李牧这三人领军尚未归来。按行程推测,他们现在至多到达新郑一带,这也就导致了太子然手下兵马虽多,值得信赖的缺少。真要细数的话,那就是田虎率领的三千虎骑,至于其余的两万七千人则是尚需锻炼。

不过,太子然也有意外的发现,那就是自己的亲卫卫云。当初他在华阳之战中,一箭射死魏军副将李德,被自己擢升为旅帅。在试探了他几次,确定他忠诚于自己后,太子然任命他为自己的亲卫统领,统帅八百人。不仅如此,太子然发现卫云读书虽少,但对战局有着极其敏锐的直觉,就如同他的箭术一般。

“太子可是烦心如何破敌?”望着紧盯城下,一言不发的太子然,侍立在一旁的卫云出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