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范睢看来,秦国若是明智的话,就该浅尝辄止,依托河水防线,拒赵军于河水以东。这种情况下,赵国即使恼羞成怒,发动大军抢夺河西之地,多半也是做无用之功,反而会损兵折将,折损锐气。何况,赵国目前正在和燕、齐两国交战,短时间都不一定可以抽调出足够的兵力。所以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赵国象征性地责难一下赵国,就默认了秦国霸占河西的事实。当然,这样是有失颜面的,这就是韩国可以利用的地方。韩国可以趁机拉拢赵国,帮助赵国夺回河西之地,当然,为了平衡,不让赵国扩充实力,赵国割让几座城邑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中间,韩国挑拨离间,将赵王高高架起,赵国入彀的可能是非常高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秦国不知死活,出于得势不饶人的理由,把势力伸进了太原郡,意图恢复六年前被赵国侵占的土地。那韩国就大有可为了。赵国再如何忍让,也不可能坐视两郡之地被秦国眼睁睁的夺取,这意味着赵国被打回原形,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民心、士气都会因此丧失殆尽,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韩国可以借此左右逢源,让秦赵两国互相削弱。但想要达成这个目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秦、赵两国的后方必须安稳,对秦国来说,后方安稳意味着韩国不能给秦国施压,对赵国来说,后方安稳则意味着燕、齐、魏三国不给自己添乱。另一个前提则是韩国作为两国潜在的竞争者,也必须在此期间实力不能增长,至少表面看起来,应该如此。

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是一句话的事情。想要秦赵两国火拼,其他国家一方面不能给秦、赵两国添乱,另一方面不能借此获利,至少表面看起来,没有一个国家会收渔翁之利!

显然,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韩国素来擅长浑水摸鱼,秦、赵两国最提防的就是韩国。有韩国一日在,两国大打出手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韩国的存在,足以打消两国一战击溃彼此的念头。但范睢却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随着秦国的介入,天下本来就已经混乱的局势变得更加的混乱。想要分析秦国伐赵导致的一系列时局变化,就必须站在天下七国的立场上逐一分析。否则,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是分析不出什么正确的结论的。

首先是偏远的燕国,燕国刚刚和齐国结盟,结盟的起因就是赵国的强势。如今赵国被秦国进犯,想必燕国如韩国一般,是额手称庆的。但有廉颇镇守云中,燕国恐怕不愿意在这种微妙的时刻惹恼赵国,因此多半不敢搞什么小动作。换句话说,燕国只是一个看客,只要赵国不损害自己的利益,燕国还是习惯过本本分分的日子。至于和齐国翻脸,短时间不大可能。

其次是齐国,齐国虽然得到了安阳,但因为燕国的入侵和担心赵国的坐大,这次白白损失了百里的土地,才换来了和平。依照齐王的小气,这个亏是怎么都要弥补回来了。弥补的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风雨飘零的赵国,一个是日薄西山的楚国。其中,又以楚国为最佳。不过,听说齐国新任的丞相后胜手脚不怎么干净,这成了其他国家可以利用的地方。想必秦、赵两国都不会放弃拉拢齐国这个筹码。

然后是魏国,魏国的态度在范睢看来最是微妙。秦国丞相魏冉出使大梁的事情范睢是知道的,这一次也是范睢在得到韩王的应准后告诉了群臣,魏冉访魏没多久就有了秦国放过河东,攻打河西一事。虽然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有数个理由这么做,比如说赵国精力全都放在(太行)山(以)东,主力正在讨伐燕国,对秦国这个盟友不怎么提防;比如说河东久攻不下,攻打河西却有秦国上郡的兵马可以策应。但无可否认的是,秦国对魏国的态度已然发生变化。否则,秦国就面临着赵、魏两个敌手,这绝不是咸阳的秦国君臣乐于见到的。魏国虽然一直没有表现出对韩国的不敬,但却已经有了疏远之意。如今魏国专心征讨楚国,似乎应证了魏国想要向南发展的思路,从这一点来看,魏国多半是要在这次秦、赵两国的纷争中保持中立了。

最后是楚国,赵国自顾不暇,怕是没有兵马支援楚国了。苏代终究要从邯郸失望而归。如此的话,楚国将要应对一心南下的魏国,或者还要加上一个齐国,其处境之艰难,绝不在赵国之下。

韩国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混乱的局势下,浑水摸鱼,赚取几分利益!

第二十八章 邯郸之变

燕国,蓟城。

此时秦国进犯赵国的消息尚未传到蓟城,如果燕国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就不会为赵国攻打燕国而心慌意乱了。廉颇将兵八万,于三日前攻克了蓟城以西一百里外的沮阳重镇,兵锋直指蓟城。蓟城西方门户洞开,这直接刺激了燕国的神经,蓟城的气氛陡然紧张。在燕国看来,赵国肯让廉颇放弃边境上的防务不管,奔袭蓟城,已然是恼羞成怒。面对盛怒的赵国,如果不用惨重的伤亡让赵国恢复理智,燕国的损失必然极大。

燕王紧急下令,征召二十万大军往蓟城集结,准备一战击败赵军。为保无虞,燕国同时向齐国求援,请求齐国出兵攻打赵奢一部,迫使廉颇回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