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寡人现在就征召大军吧!”魏王认可了信陵君不撤新郑之兵的建议。

“眼下时间紧迫,王上可昭告周边的各县,人数未齐也可分批前往大梁集结。另一方面,王上可责令安陵君(当今魏王之族弟,安陵国的国君,其国方圆百里,为魏国的属国)、林县县令派兵迟滞楚军的行动,待楚军入境后,坚壁清野,严防死守,不给楚军就地补充粮草的机会。在楚军深入我们魏国腹心之地的情况下,陈县及以南的魏国城邑已经没有了死守的必要。臣以为,各地只需留下少数兵马驻守,其余大军尽皆北上,切断楚军的粮道和退路。务必令楚军步履维艰,消磨其斗志。”

魏王将信陵君的这些意见一一采纳。陈县及以南的新占楚地,魏国在此有超过三万大军,加上鸿沟沿途的城邑派兵迟滞楚军行动,等到楚军抵达大梁,魏国可以动用的兵力超过了十二万人。楚军粮草有限,强攻大梁不克,必生退意!等到楚军进退维谷的时候,就是魏国反击的时机!

第四十章 函谷关的小插曲

当清晨的第一抹阳光撒在函谷关城墙的时候,古老的城墙熠熠生辉。发生在三百里外洛阳的战事,丝毫影响不到这座雄关险隘的宁静。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这样的地形给了守关的戍卒足够的信心和底气。除了用奇袭和惨绝人寰的伤亡,没有第三种方法可以拿下这座要塞。

从秦孝公派人建立函谷关的那一刻起,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中,只有两次破关的记载。一次是齐、韩、魏、赵、宋五国联军在齐将匡章的带领下,前后历时三年,终于攻克了函谷关(实际存疑)。一次是韩、魏联手,冒充秦军,奇袭拿下了函谷关(本书描写的)。

对驻守函谷关的魏军来说,可能的敌人只有两个,一个是秦国,另一个是韩国。可眼下秦军在洛阳和韩、赵联军打得如火如荼,韩国的精锐之兵全都在向洛阳云集。在这种情况下,守关的魏军虽然表面上还是恪尽职守,但实际上心思早就不在这里了。

函谷关的守军们有些郁闷。如果没有这场该死的战事,他们早就可以换防撤回魏国本土了!可因为爆发了中原大战,所有的戍卒只能沉下心,等着战事结束后国内派人来换防。具体的时日,显得有些遥遥无期。加上日子过得实在无聊,又耽搁了家里春耕的时节,不能和家人团聚,所有的人都没什么好脾气,显得无精打采。

戍卒们三五成群地聊着家常,讨论着这场战事什么时候可以结束,讨论着那些权贵们怎么会改了胆小的性子,居然和秦国合作把韩国、赵国一起给暗算了。慵懒的阳光洒在照在戍卒的身上,人也变得懒洋洋的。

直到一支军队出现在函谷关守军的视线里,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虽然这支军队是服饰是魏国的惯用服饰,虽然他们打着魏军的旗号,但警觉性甚高的守军还是迅速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函谷关守将魏咎。城头值守的曲侯迅速指挥弓箭手们就位,虽然箭矢还没有瞄准城下的魏军,但看他们一脸的严肃,显然没有因为底下是友军就有丝毫的大意。气氛,一时之间有些凝重。

“去通知魏校尉,就说王上有令,命我等前来换防,你们可以撤回大梁休整了!”一个将军模样的人从人群中越众而出,高呼道。

“可有虎符和通关的文牒?”城头的曲侯心里大松了口气,按部就班地问道。

将军这次没有答话,而是把一个包裹交到身边的侍卫手中。侍卫们拍马越阵而出,径直走到护城河前,扬声喊道:“虎符和通关的文牒在此,你们派一个人下来取吧!”

城头的魏军面面相觑,很显然,对方自恃身份,不打算泅渡到城墙下。函谷关的护城河虽然不大,但也有三丈宽,两丈深。平时吊桥都是收起来的,城门也是紧闭不开。因为魏咎下过严令,没有他的命令,擅自开启者杀无赦。这意味着,己方要想取得这些信物,他们中间有一个人要用绳索缒下城,然后泅渡到对岸,拿到虎符、通关文牒后再泅渡回来,再攀上城头。这个活,不仅危险,还累人。因此在听到城下的军队这个要求后,城头的魏军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不想自己摊上这个苦差事。

曲侯可不管其中的风险,他要做的,就是在魏咎赶来前,拿到这些信物,好好地表现一番。不过,曲侯好歹是有身份的人,犯不着以权压人,所以他抛出了自己的诱饵,能够顺利拿回虎符和通关文牒的,奖赏十个刀币。在他看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至于别人是不是也认为十个刀币是一笔重赏,他就没有仔细考虑了。

“愿意下去拿对方信物的,往前迈一步!”曲侯不理会手下士卒的议论纷纷,望着城下的军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