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将军你?”杨治显然有些不明白宋明的命令。

宋明惨然一笑,语气却是不容置疑地说道:“本将军自然留下来断后!”

“将军!让末将来断后!将军先退!”杨治显然知道断后的巨大危险,战到现在,原本的四万韩军只剩下两万五千人,宋明要自己带走两万,那宋明手下只有五千人用来断后!

如果是休整完毕、装备齐全的五千韩军,自然可以抵挡还剩下七千兵力的魏军,哪怕是面对三万后续追兵,只要有营寨或者山坡之类的作为依托,杨治也相信韩军可以坚守甚久。但眼下韩军在风雨中消耗了许多的元气,又和两万魏军比拼了许多体力,脚下是泥泞不堪的土地,韩军赖以倚重的弩箭失去了作用。而对方呢,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的精锐。韩军除了斗志,除了意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依仗的了!

“这里是本将军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执行命令!”宋明瞪着眼睛,吼道。

“将军!”杨治还想争取!

“违抗军令者,杀无赦!”宋明的话语里包含着一股杀意。

杨治咬了咬牙,最终应承下来,“末将遵命!”说完,竟然头也不回地走了。

第六十七章 计中计

希望总是在人最绝望的时候到来。当虎贲营的军旗出现在十里外的山丘之上,一种感动的情怀在五千断后的韩军心中涌动。裨将军宋明原本抱着必死的觉悟,可惜,韩王没有让他如愿。

就大梁四周的地势而言,当属南门最低,因此积水最是严重。韩王当然了解宋明麾下士卒的不易,但这并不意味着韩王就要很是体贴地撤走南门外的大军,慈不掌兵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妇人之仁。在这种动辄灭国的大战中,谁心慈手软,谁就输定了。

韩王一开始就清楚,水淹是上策也是下策。减小损失的同时,也会给大梁一带带来沉重的打击。原本的沃土沦为泽国,十几万人受灾,家破人亡。对韩国一直想要维持的仁义来说,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所以,水淹之计只是韩王的备选。韩国在兵围大梁之前就已经警告过魏国,魏国若是忤逆韩国,韩国一定会用水淹之计。按兵不动二十日,不过是加深魏国的这番印象。当然,魏军斥候看到的堤坝确实存在,但堤坝既可以用来蓄水泄洪,也可以用来挡水,就看怎么使用。

在韩国君臣商议出来的计划中,魏国如果大胆,也许会冒险出城攻打韩军,这样有一定的概率阻止韩军水淹之计。对魏国来说,再不济也能打几场胜仗,振奋下士气。当然,如果魏国吓破了胆子,韩军也只能尝试能不能像攻打南郑一样,挖一条地道,直通城门。不过,在得知齐国允诺会出兵救援魏国,韩王却是以为,魏国多半会出城与韩军一战!

就好比魏国庞涓领兵十万攻打新郑一般,韩国向齐国求援,在得到齐国出兵的承诺后,韩军与魏军五战五败,耗干了全国的精锐之兵。而齐国在魏国伤亡不菲后,才不疾不徐地出兵攻打魏国。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韩王把虎贲营调到大梁的东南角,将羽林军调到东北角,以策完全。为了保证消息不会泄露出去,韩王甚至连驻守东门、南门的裨将军都没有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