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微妙的是东方,要知道,韩王已经下令缉拿信陵君,也开出了丰厚的赏赐,如今信陵君在临淄的消息不胫而走,韩国却没有向齐国施压要人的意思。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在猜测也在观望,一旦韩国向齐国索要信陵君,齐国究竟会不会服软同意,亦或者齐国会和韩国撕破脸皮。有关这件事的流言充斥着整个七月,只是,在七月里,韩国似乎忘记了追缉信陵君这回事,让所有的人大失所望。

一波又一波的学子从从韩国各地的书院中走出来,分赴河东、东郡、砀郡以及刚刚成立的河内郡各地,代替韩王牧守百姓。而更多的学子则是从颍川学院走出来,为将来的执政一方而去乡野教书,体察民情。

在公元前268年这一年,韩国无疑的最大的赢家。天下诸侯见证了一个庞然大物般的国家在中原雄起。论地域,韩国方圆四千里,西起巴蜀,东至砀郡,北起上党,南到南阳,韩国已经拥有十二郡之地。论人口,中原素来人杰地灵,物产丰饶,单单是中原腹心颍川、三川、河内、东郡、砀郡、南阳、汝南七郡之地,就拥有人口超过百万户。算上河东、上党、汉中和巴蜀五郡之地的三十五万户人口。韩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一百三十万户,这已经是天下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

而这个时候,齐国的人口堪堪只有四十万户,秦国四十五万户,赵国五十万户,楚国四十五户,燕国三十五万户。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在下决定的时候,都要顾及韩国的利益。

一些深谙时局的纵横家不得不感叹,如今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已经变成了韩国。韩国似乎是天命所在,否则,魏国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惹恼韩国呢!本来实力就不如韩国,魏国生怕自己死的不够快,一再和韩国作对。偏偏这个时候,秦昭王死了,齐襄王死了,赵惠文王死了,而唯一可以及时支援魏国的楚国,偏偏被魏国得罪死了。剩下一个有心无力的燕国,魏国能够存活下来才怪!

不过,正如秦国强大的时候,山东六国合伙对付秦国一样,如今韩国给各国的压迫感太强了,纵横家们已经看出来,接下来就是自己大展身手,谋求富贵的时候了!无论是说服其他国家联合对付韩国也好,还是前往新郑帮韩国对付他国也罢,自己的才能总能得到施展!

一股暗流,在公元前268年的秋天,开始涌动!

第二章 新郑会盟

韩国,新郑。

在韩国吞并魏国之后,秦、赵、燕、齐、楚五国出于试探韩国的目的,打着恭贺韩国的旗号,各自派出使者前往新郑。按照往常的道理来说,只是试探的话,使者的身份不需过高,只要足以表现出己方的尊重之意即可。但因为韩王一句愿意共襄天下大事的话,各国提高了使者的身份。

秦国以魏冉为使,赵国以平原君为使,燕国以将渠为使,齐国以后胜为使,楚国以芈梁为使,五人皆是各自所在国家的丞相,由此可知各国对韩国如今的重视。既然各国默契地派出丞相作为使者,各国的师团规模也就出奇的大。因此这些时日,新郑可谓热闹非常。

五国的使者趁着这个难得的时机,各自虚与委蛇,刺探着对方对韩国的看法。这一切,韩国上下皆是看在眼里。韩国不仅没有阻挠,甚至火上浇油,邀请各国丞相前往郊外观看韩国的阅兵式。一副生怕各国不知道韩国厉害的模样。对此,各国丞相表面上艳羡,实际上却是对韩国更加戒备。如今韩国还没消化掉河东、河内、东郡、砀郡就已经恐怖如斯,等韩国将这四郡之地完全收归己用,天下谁还敢违逆韩国的意思?!

韩王当着五国丞相的面,封赏了有功的臣子。卫尉李牧、郎中令蒙骜由三等侯爵晋升为一封侯爵,只差一步即可封君。执金吾卫云、羽林军校尉韩腾、虎贲营校尉朱亥也各自因功晋升为一等子爵,距离封伯不过一场大胜的距离。其他大臣如丞相张平、太尉暴鸢等也各自增加了食邑,韩国上下,皆大欢喜。

一下子多出了五郡之地,韩国自然要大范围调整官员的职位。韩王下令,南阳郡尉魏辙因功调任河东郡郡守,汉中郡守冯亭调任河内郡郡守,原汉中郡郡守一职则是由宗正卿韩信接任。上党郡郡守严奎、颍川郡郡守荀况、蜀郡郡守李冰、汝南郡郡守韩阳、巴郡太守韩正、南阳郡郡守靳黈、三川郡郡守张若则是官职不变。只有东郡和砀郡郡守两个职位,韩王迟迟未决。

明眼人都看出来,东郡和砀郡地形微妙。河东、河内郡有河水天堑,上党有太行屏障,颍川有函谷关,南阳有武关,唯有东郡、砀郡无险可守,守之不易。东郡北接赵国,东临齐国。砀郡则是东靠齐国,南倚楚国。一旦发生战事,很容易受到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