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当然想过从寿春直接发动攻势进攻汝南,但汝南郡和寿春相邻的区域可谓不毛之地,楚军只能走山间小道才能抵达汝南郡的繁华之地。而且,谁知道韩军会不会在这片区域设下埋伏伏击楚军呢!所以,景阳才决定从巨阳进攻汝南。巨阳对面的汝南郡之地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可以省去楚军不少功夫!

实际上,目前巨阳的存粮足够二十万大军两月之所需,渡河而来的韩军虽然前赴后继地袭击楚军,截获粮草,但尚不至于让楚军人心惶惶。实在不行,楚军每次派一万多人护送粮草就是!真正让景阳最为忌惮的是原本安分守己的东越国出兵五万,渡过浙江,意向不明。江东郡打探到东越国出兵的消息后,一方面急报郢都,一方面告知景阳。

景阳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目前楚国的大军一多半在泗水郡,郢都附近则有十多万人,除了这两块地区,其他地方的兵力极其空虚。无论东越国的五万大军去楚国的哪里,都能搅个天翻地覆。

东越国地处偏僻,不可能这么快得知天下爆发这么大规模的战事,景阳非常怀疑,一定是韩国用什么拉拢东越国,给楚国制造麻烦!韩国这是逼着楚国退兵。因为面对东越国的肆虐,如果楚国不想损失过大,就必须迅速解决东越国这个心腹之患。从郢都抽调兵力显然不现实,那就只能从伐韩的兵马上下手。到时候,自己手下可供伐韩的军队将减少到十万。十万,面对韩国又能有什么作为?!也许自己只能像后胜一样,眼巴巴地等着韩国败在秦、赵两国的手上,再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吧!

楚国,郢都。

东越国出兵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到了楚王耳中。楚王虽然目光短浅,好色贪利,但也知道东越国在这个时候出兵对楚国的巨大威胁!即使没有威胁,在楚王眼里,一个被自己打得龟缩在会稽山里不出的小小蛮夷居然敢撩拨虎须,自己不惩治一下对方,还真让他们以为自己好欺负呢!

令尹芈梁一听到东越国出兵就暗道不妙,如此巧妙的时机,肯定是韩国怂恿所为!而令尹芈梁从来不觉得,韩国没有后着!越国在当年可也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大国,楚国争霸中原多次失利,跟吴、越两国的牵制、阻挠不无关系。本以为越国从此一蹶不振,没想到可以卷土重来!这一次若是东越国大振声威,在楚国腹心搅了个天翻地覆,楚国不仅失去了颜面,还会重新多了一个心腹大患。

出兵,必须立刻出兵镇压剿灭是令尹芈梁的第一个想法,左徒黄歇也是这个意思。但如何出兵,从哪里出兵,是楚国君臣分歧的地方。

令尹芈梁认为,可从郢都调集五万大军,四五百艘战船,乘船顺水而下。等准备好出征,东越国的军队动向多半也会被探听,到时候直奔东越国军队的所在,围而歼之。

左徒黄歇则认为,不必兴师动众,只需三五万人的一支偏师,前往江东坐镇即可。江东乃东越国故地,土地肥沃,更毗邻会稽山。东越国若攻江东,有这支偏师坐镇,足以让东越国大军无功而返。东越国若攻九江,这支偏师也会让东越国如鲠在喉,不敢派出主力。如此,楚国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来制衡东越国!毕竟,会稽山乃是东越国的根本所在。

两人互不赞同,黄歇反驳道:“依照令尹之策,从郢都抽调五万大军后,郢都附近将只有五万大军可用,若是巴郡或者南阳两地的韩军奇袭郢都,该如何计较?”

令尹芈梁则针锋相对道:“楚、齐、秦、赵百万大军伐韩,韩国应接不暇,哪里又会有多余的兵力来攻打郢都?倒是如果从景将军麾下调动士卒,东越国大军舍弃会稽山,攻打九江郡,又该作何计较?”

“会稽山乃东越国根本,九江郡不过肥沃之地,东越国岂有舍本逐末之举?江东但凡有三五万大军,东越国安敢兵出会稽山?”黄歇认为自己说的才是正确的。

“九江空虚,又为越国故地,越国只要攻进九江,给其三五月时间,足以立足!会稽地少而民贫,有韩国支持,越国自然愿意舍弃会稽而取九江!甚至,越国可以孤注一掷,攻打郢都,到时,岂不是我们楚国的奇耻大辱!景将军麾下的士卒决不可动用!齐军不思进取,三十万韩军的压力多半在我们楚国身上,若是因为兵力不足而导致兵败,这样的责任谁能担当得起?”令尹芈梁毫不退让。

说到底,二人都是为眼下的战局担忧。楚国原本寄予厚望的齐国大军外强中干,不思进取,在陶郡天天和韩军的斥候爆发小规模的战事!韩军游刃有余地利用鸿沟、睢水作为第一道防线,守卫的汝南郡是井井有条!在这样的情形下,楚军的压力无疑更大一些。因为楚国想要有所作为,分得更大的利益!

在泗水郡,相当于二十五万楚军面对二十万韩军的威胁,楚军的战力又弱过韩军,景阳的压力可想而知。调派三五万人进驻江东,看似容易,实际上是给景阳制造更大的麻烦,而且,这么点兵力并不一定可以确保东越国不会佯动。这些人像来不循规蹈矩,若是他们一意孤行,到时候楚国吃的亏一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