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进行到现在这种程度,已经不单纯是利益的事情,也是面子的事情。韩军如今攻占了夷陵,虽然没有像白起那样放一把火,但却总让楚国君臣心里不舒服。从扞关到夷陵,皆是韩地。有感于十万韩军顺流而下,包括潜在的南阳方向,韩军也能顺流而下,楚国君臣商议之后,终于确定,郢都已经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了!否则,韩国隔三差五就能派遣一支大军包围郢都,楚国不是每一次都能坚持到援军抵达的。将都城迁到韩国威胁不到的地方,又或者,可以和韩国互相威胁的地方,成为楚国君臣选都的标准。
当年,白起攻占郢都、火烧夷陵后,楚国就曾将都城迁到陈县,改名为陈郢,不过,那个时候魏国尚在,魏、楚两国的关系也算融洽,都是被秦国欺负的很惨的难兄难弟!可如今看来,陈县距离颍川、汝南实在太近了,近到只有数十里,如果迁都到陈县,还不如呆在郢都。所以,迁都陈县很快就被否决了。
本来,淮泗之地的寿春也好,巨阳也罢,不仅富庶,而且人口密集,都称得上是建都的好地方。可惜,在和韩国易地,楚国丢失汝南后,这些地方也显得太不安全。
楚国君臣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一旦韩国退兵,就把都城迁到江东,也就是吴越两国的故地。原因也很简单,第一,江东被吴越两国先后开发,称得上比较富庶。第二,江东以北有江水(长江)、淮水作为屏障,无论是韩国也好,齐国也好,打过来的话都需要大费周章,楚国有充分的反应时间。第三,越国如今死灰复燃,虽然如今只是盘踞在会稽山一带,但有韩国给他们撑腰,越国的这些余孽很有可能会想要重新光复越国,江东极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目标!楚国若是将大部分兵力布置在江东,可以有效遏制越国的复辟!
但这些都是想法而已,想要去落实,楚国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韩国退兵。按照往常的经验,想要韩军退兵,要么击败他们,要么贿赂他们。击败怕是不大可能,就凭借这内忧外患下的士气,楚军的希望不大。剩下的只有贿赂了。考虑到楚国之前对韩国的欺骗,这一次不诚心诚意献出数百里之地,韩国是不会满足了!而且,派遣谁去求和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情!左徒黄歇肯定是不行了,他在韩国那边已经留下不好的印象,派令尹(丞相)嘛,会不会太纡尊降贵?!楚国好歹是当世仅次于韩国的第二大国好不好?!
不过,在得知齐国派出后胜为使前往洛阳后,楚国就坐不住了。因为关于东郡之战,关于燕国出兵二十万讨伐齐国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令楚国君臣目瞪口呆!更令楚国君臣讶然的是秦都咸阳,那个看起来固若金汤的关中,居然禁不住三十万韩军的轻轻一击!虽然只是临淄传来的风言风语,但出国君臣相信,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也许,咸阳真的被韩军攻克了呢?!也许,关中成为韩国的土地呢?!到了这个时候,各国只能顾着自己了!如何求得韩国的原谅,如何修补和韩国的关系,或者说抱上韩国的大腿,成为楚国君臣仔细思索的问题。
令尹芈梁立即表忠心道:“王上体恤士卒性命,不愿与韩军死战!然,如今城中余粮已然不多!何况,春耕在即!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是韩军久不撤围,百姓一年怕是颗粒无收!为楚国计,为咸阳百姓计,臣恳请王上派臣前往韩营商讨议和之事!”
明明是士气低迷,出门与韩军一战只会败多胜小,但在芈梁的口中,楚王变成了一位体恤百姓的好君王。很明显,芈梁是在给楚王台阶下。毕竟,楚王是一国之君,让他主动向敌国求和有损面子!但从臣子说出来则不同了!
楚王长叹一口气,又望了一眼群臣,惋惜道:“令尹乃国之栋梁,万望平安返回!议和之事,寡人就系数放权于爱卿吧!”
很显然,楚王在这个时候也卖起了糊涂。如果楚王不是利欲熏心,被信陵君蛊惑,韩国说不定多多依仗楚国!哪里像现在,楚国和韩国更像是水火不能相容!
芈梁长揖,道:“臣一定幸不辱命!”
楚王点了点头,以示鼓励。趁着群臣皆在,楚国君臣商议了一番韩军可能提出的条件。只要不是十分过分,芈梁作为楚王的代表,可以当场答应下来!
第七十三章 秦国的诚意
秦国,潼关。
为了防止军心动摇,咸阳失守的消息被严密地封锁住,此时的潼关,除了主将王翦知晓韩军已经攻入关中,再无一人知晓身后咸阳城的变故。
这些日子,秦军在王翦的指挥下,挫败了韩军十几次大规模的攻城行动。从战术上讲,秦军是胜利的,至少此时此刻,潼关还在秦国手中。但从战略上讲,秦军则是失败的。因为自从韩军开始攻打潼关,已经先后折损了三万大军,与之相对应的是,是秦军的伤亡也超过了一万。原本镇守潼关的万余大军能够活到现在的,寥寥无几。如今镇守城头的秦军,绝大多数都是从漆县过来增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