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御史大夫以为怎么样的补偿才是好的呢?”平原君皱着眉毛说道。
范睢哈哈一笑,说道:“刚平、观泽、马陵、甄城、廪丘、范县、平邑、元城、黄城、聊城应该可以弥补我们韩国的损失!”
廉颇气极反笑,忍不住说道:“韩国怎么不把博陵、卢县、平原也一并要去呢?”
再加上这三座城邑,赵国河水以东的土地就全部归属韩国了。韩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一郡之地,想的主意也果真美!
谁料到,范睢居然一本正经地说道:“廉将军所言甚是!不过,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我们韩国欺负贵国,毕竟再加上博陵、卢县、平原三座城邑,赵国在河水以东将无尺寸之地!何况,信陵君的宾客多半出自刚平、观泽、马陵、甄城、廪丘、范县、平邑、元城、黄城、聊城这十座城邑,我们韩国已然查清,博陵、卢县、平原三县并无信陵君的党徒。”
赵国君臣惊呆了,没想到,韩国到了如今,还要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美化自己,掩饰自己的野心。河水以东,博陵、卢县、平原三县面积占据一半,但人口不过是五分之一,其余十县才是赵国河东之地的繁华所在。
韩国大义凛然地声称刚平、观泽、马陵、甄城、廪丘、范县、平邑、元城、黄城、聊城多信陵君余孽,但谁人不知道,这一直以来就是赵国的土地,信陵君乃是魏人。即便信陵君名满天下,赵国不少人倾心于他,愿意为他效死,也怎么可能都出在这十县?即使都出在这十县,所谓树倒猕孙散,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效忠信陵君的呢!
韩国多半也是怕自己的吃相太过难看,所以找了这么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而且,为了堵住赵国的悠悠之口,天下的悠悠之口,只索要了赵国河东的一半土地,但却是最富庶的土地。
只要赵国同意割让这片土地,相信韩国会心照不宣地不会再次提及信陵君之事。如果是一两座城邑也就罢了,但如今是要拿十座城邑来换取韩国赦免信陵君,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没有人敢说话,替赵太后做这个决议。平原君身为当事人,更是无法表态。即使他的赵王的叔叔,是赵太后的儿子,也没有权力下这个决心。
赵太后心里在迅速权衡其中的利弊,权衡信陵君终究值不值十座城邑。如果魏国尚在,那肯定值得,魏王已经成为庶人,随时都可能被韩王毒杀,信陵君值不值了呢?赵太后迅速下了结论,那就是值得!
越是时局艰难,赵国越是需要有人,有国家支持自己!魏国虽然灭亡了,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复国!一个国家,一个绵延数百年的国家,绝不是说灭就能灭的。尤其是韩国的新法触及了不少地方豪族的利益,虽然韩国用杀伐,用血淋淋的屠刀让他们老老实实配合韩国,遵守新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豪族们就会一直顺从下去。
他们现在不反抗是因为韩国太强大,如果韩国失败了呢,如果他们看到推翻韩国统治的希望呢?何况,之前群臣们已经商议过,随着韩国霸占了东郡和南阳之地,赵国的河东可谓一面环水,两面与韩国接壤,一旦韩、赵两国爆发大战,赵国的河东绝对不能幸免!与其如此,不如索性送出去!
就在平原君想要出言表示自己一定是一个月的时间内将信陵君搜捕到,不令赵国为难,韩国失望的时候,赵太后率先开口道:“赵国虽然受魏无忌蒙蔽,无意冒犯韩国,但究其根源,还是在老妇人一时糊涂。不如这样,我们赵国献出刚平、观泽、马陵、甄城、廪丘、范县六座城邑,算是向韩国赔罪!赵伐韩一事,韩国不再追究!两国重修旧好!再献出平邑、元城、黄城、聊城四座城邑,替魏无忌这厮向韩国请罪,希望韩国能得饶人处且饶人,取消对信陵君的通缉,老妇人保证,有生之年,韩不伐赵,赵将信陵君囚禁在邯郸,不令其出邯郸半步。”
范睢想了想,答应下来。反正自己代韩王提出这个要求,为的就是让赵国献出十座城邑,从而保住信陵君。韩、赵两国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应该不会爆发大的战事,也可以重修旧好。赵国不过是明明白白的要求韩国赦免信陵君的罪责,与赵国两不相欠。如此,考虑到韩国素来讲究师出有名,只要赵国谨慎,韩国应该不会主动攻打赵国,赵国可以得到数年休养生息的时间!
赵太后咬了咬牙,又道:“天下久历战事,百姓苦不堪言,弭兵势在必行。我们赵国有意推选韩国为天下霸主,监督天下,务令各国不动刀兵,百姓安居乐业!不知韩王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