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放归太子子楚,韩国朝堂上的大臣意见不是十分统一。有人认为,秦国侍奉韩国甚是恭敬,自从秦国迁都晋阳后,从无对韩国有半分不敬。如今华阳夫人病重,思念太子,韩国当成全这种孝道,让太子子楚服饰华阳夫人。有人则担心这是秦国的诡计,秦国是对韩国恭恭敬敬,但如果把太子子楚放归秦国,少了这个筹码,秦国对韩国的态度还会像以前那样吗?!为了以防万一,最多只能让子楚回国,但子楚的家人包括诞生几个月的王孙——嬴政必须作为人质留在洛阳。等华阳夫人痊愈后,子楚还是要回到洛阳,继续为质子。
韩王当然清楚这背后的一切缘由,秦王有二十多个儿子(公子),子楚原本是最不起眼的,之所以成为太子,也是运气使然。想用子楚的安危来要挟秦国,逼迫秦国就范是痴心妄想。既然秦国愿意用和赵国对抗来作为取信自己的筹码,那自己就权且答应吧!
韩王一开口,群臣就再无一人反对这件事,这就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君王的威信。韩王用无数次事实告诉群臣,他做的决定,就没有错的。如果你觉得有错,那是你的眼睛有问题。
子楚原本以为自己会顶着一个太子的名衔在洛阳待到秦王病死,然后才能回到晋阳继位,就如同秦昭王所经历过的那样。但没想到,峰回路转,才过了六年的时间,自己居然就能启程返回晋阳。子楚将其归功于自己的长子——嬴政给自己带来的好运,也暗暗下了决心,等自己继位为王,一定好好培养嬴政。当然,子楚也不会忘了华阳夫人、阳泉君、吕不韦等为自己的回国所做的努力,就算自己继位为秦王,至少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还是需要仰仗他们的支持。不是坐上了王位就能号令群臣,而是必须要有为自己所用的人才行。
就在子楚憧憬着回到晋阳的时候,洛阳王宫深处的一所院子里,韩王正在和吕不韦相谈甚欢。
吕不韦不是没想过背弃韩国,彻底归顺秦国,在秦国成为一名决定无数人生死的权臣。但韩国发展地实在太快,从华阳大捷到现在,韩王仅仅用了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就将韩国从当时垫底的存在变成了天下第一大国。韩王称帝,灭绝周祀,天下居然没有一个国家敢出兵反抗,声威以至于斯。按照这个架势来说,韩国用不了十年就会统一天下。就算自己成为秦国的权相,甚至成为秦王,那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要国破家亡,跪在洛阳的王宫前,俯首请罪?!
何况,吕不韦身上还存在着软肋。自己的身上终究打着韩国的印记,也写过很多的奏折给韩王,但凡自己敢背弃韩国,韩王只需将这些奏折转交给秦王,就算自己不死,也要脱一层皮!与其这样冒险,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充当韩国的内应,等秦国被韩国吞并的时候,自己再不济也会封侯。
而且,吕不韦已经看穿了,韩王是那种恩怨分明的人,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自己前些年有段时间疏远韩国,韩王还是念着自己过去的功绩,给了自己改过的机会。这让吕不韦很是感激。韩王甚至暗示吕不韦,如果秦国被灭,自己的功劳足够封君!封君!这可是韩国新的爵位施行以来,从来没赏出去的爵位啊!
十二等爵位,县侯以下只要多加努力,总可以达到。从男爵开始,子爵、伯爵,没有独立领兵获得大捷或者献上足以让韩国焕然一新的计策或者发明是很难达到的。至于侯爵,足以让获得者在三公九卿面前不必行礼,单以军功而言,至少也是夺取了一州之地。封君则更是难得,非灭国之功无以获得!
第六十七章 用兵方向(上)
四月下旬,子楚从洛阳平安返回晋阳,这对秦国来说是一件大喜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太子的回归感到开心,比如说杜姬。
原本杜姬以为,子楚远在洛阳,而秦国和韩国早晚有一战,身为质子的子楚很有可能成为两国交恶的牺牲品。等自己所生的公子再长大些,凭借秦王对自己的宠爱,很有可能会立自己所生的公子为太子,富贵可以绵延不绝。但现在,子楚的平安归来直接让杜姬的念想破灭。
秦国谁人不知,子楚前往洛阳为质,是为了保住大秦。在洛阳一待就是无怨无悔的六年,子楚于秦国而言是有大功的。充当质子的这段时间让子楚学会了隐忍、察言观色,变得彬彬有礼,进退有度,凡是见到子楚的大臣,没有不交口称赞的。
子楚名义上的母亲是华阳夫人,是秦国王后,子以母贵,这太子之位是任何人也动摇不了的。秦王开始将一些简单的政事交给子楚处理,无疑更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太子是寡人信赖的人,有废太子念想的休要自取其辱。
更让杜姬气愤的是阳泉君居然在北疆获胜看!战报上说,阳泉君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袭击了赵军的粮道,然后虚张声势,就逼得廉颇的“十万”赵军仓皇后撤,秦军一路追击数十里,夺取了大量粮草,大胜而归!
阳泉君的这次胜利,直接让子楚的太子之位更加稳妥。就连一直归附杜蟜的不少官员也犯起了嘀咕,和杜蟜渐行渐远,转而交好太子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