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页

赵然和刘致广的交情非同寻常,直接将刚才的经过讲述一遍,刘致广鄙夷道:“虚伪!小人一个!之前大义凛然说要如何如何,转眼就投了姓董的,两面三刀!什么东西!你千万别信了他的鬼话,这么大的事情,哪里是他能做主的?你看着吧,他嘴上答应得轻巧,不给你减掉一半就算好的了!”

赵然笑道:“我也知道,这不是他说了算的。只要能落到手一半我就满意了,再差点也能接受。”赵然虽说同样对陈致中之类两面三刀的家伙很是看不起,但并不会因此就放弃与之周旋,尤其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并不介意继续来往,至少陈致中没有彻底和他断交,这里面就留下了可以借力的空间。

赵然提出要调用金久去君山庙,刘致广二话不说就同意了,还让赵然再选选,只要有中意的道童只管领走。

赵然又问刘致广在这里生的是什么闷气,刘致广也不隐瞒,道:“今年西真武宫给了无极院四个受牒名额,我俗家有个表侄儿想要入道门学道,可前两天我与董致坤提了提,他竟然说什么不经火工历练不可直入经堂。好吧,我同意,咱们就按规矩办,先让他当火工居士也行。可刚才罗都讲给我看了今年准备受牒的人选名单,他自家的侄儿同样没有经过火工历练,凭什么也能受牒?”

听完之后,赵然很无语,先不说黑暗不黑暗的问题,关键是这种事情其实完全可以操作得更好,根本不用如此粗暴直接,以至引起刘致广的怒火,说明董致坤此人连最基本的治政手腕都欠奉,实在是缺乏历练。

安慰了刘致广几句,劝他暂时不要和董致坤当面冲突,赵然便离开了经堂。之后赵然又去一一拜访三都和诸执事,大家对他的态度都还算不错,并没有因为他失势而刻意回避,看来赵然之前给众人留下的印象有些过于深刻了,包括蒋致恒在内,都不愿意和他明面上发生矛盾,都对他将来会不会冷不丁又东山再起而心有忌惮。

第四章 君山庙祝

十一月初五,赵然正式下山,启程前往君度山。

不出所料,赵然向无极院讨要的所有条件都几乎被砍去了一半。受牒道士的编制连他在内只有三个,火工居士为五人;建设龙山庙的开办费用被减得更多,总共只有一百两银子;而赵然成为庙祝之后,第一年上交无极院的香火钱按例减免,第二年为一百两,从第三年开始,每年需上交二百两。至于道士和火工们的薪俸,以及君山庙的日常开支,则由君山庙自行负担。

赵然大致算了算,一个受牒道士的薪俸为每年一百二十两,一个火工居士的薪俸为二十四两,在君山庙满编的正常情况下,他每年需要开支的花费最少也应当在一千两左右!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只有等他真正当家了,才深刻体会到,为什么道门对于受牒道士的招录名额会卡得那么紧,为什么想要去道院当一个打杂的火工居士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就算他家财万贯,这个数字也让他有些咋舌!于是从下山之时起,他就打定主意尽量不满编了。

跟随赵然下山的一共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受牒道士金久,另外两个是关二和鲁进。整个道院里,这三个人额头上的“赵氏标签”是最明显的,不管乐不乐意,三人都只能跟着赵然厮混,除了躲避欺辱外,也保留一个将来不至于就此埋没的希望。

虽说赵然争取到了连他自己在内的总共八个正式和非正式编制,但实际上他并不想带那么多人,带上这三个,已经是赵然暂时能够容忍的最高限度了,否则他宁愿一个都不带。开玩笑,光是支付这三个家伙的薪俸,他每年就要花费一百六十八两银子,如果算上吃喝拉撒及其他费用,还得再加一百两!

关键是目前君度山以西的那片荒地上,一个大户都没有,连打土豪的机会都欠奉,如果这笔银子要从百姓头上均摊,按照之前统计的数字,连上老弱妇孺在内,有一个算一个,每个人差不多都要负担一百文。第二年是一百五十文,第三年是两百文!

好吧,赵然不想这么累心,他决定前三年都由自己掏腰包,至于三年后,他不相信自己还会继续做这个庙祝。

当晚,四人便赶到了羊马驿,宿于驿站之中。李驿丞屁颠屁颠的来回伺候着,加着倍的刻意小心,他从关二的口中得知,这位年轻的赵道长由方堂方主改任了君山庙祝,担心他心情不好,自己若是一不留神撞到刀口上,恐怕会讨一通臭骂。臭骂都不在乎,关键是每月五两银子的救助站可千万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