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页

同时值得说明的是,清末的武官,尤其是新军军官的官职军衔是比较混乱复杂的。

是以赵东云为例子,“直隶候补道员”是他的本官,“加二品衔”是他的本官品级,第三镇统制、锦州巡防营督办是他的差遣,上等第二级副都统是他的新军军衔。

此外还有“格同总督、巡抚兼任兵部侍郎,正二品”这一行字。不过这一行字并不具有实际意义,格同的意思就是把该员按照某个等级的官员来看待,简单说在某些待遇以及礼仪上,可以把赵东云当成总督、巡抚兼兵部侍郎来对待,但并不是说赵东云就是总督、巡抚兼任兵部侍郎了。

同样的在赵东云这一连串复杂的官职名称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清末时期的一镇新军统制的政治影响力有多大了。

如果不考虑赵东云的年龄以及资历问题,那么等他任职几年后朝廷如果考虑把他升一级的话,倒霉点的话估计会去担任一省提督,而以北洋体系所能够控制到的势力范围来看,不是江北提督就是北方数省的提督,不过现在以新军为重,不管是袁世凯还是朝廷都不会把一个年轻有为的新军军官调往某省担任提督率领绿营、防军的。

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继续以第三镇统制的身份兼任练兵处某一司的正使,比如和段祺瑞这样以第四镇统制的身份兼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

如果人品爆棚,而且运作得好,那么就能够做到以加侍郎衔出任一省巡抚,再巡抚任上混几年就能够学袁世凯一样窥伺九大总督之一了。

当然了,以上可能性太小,暂时不说也罢,按照清末官场的惯例以及北洋的影响力,未来赵东云最有可能的就是和段祺瑞在练兵处里加一个兼差,再加个兵部侍郎啊什么的,实际性的升官可能性不大。

然而仅仅是有出任巡抚,总督的希望,也足以无数官员望眼欲穿了,不得不说这年头在北洋混优势实在太大了,只要有能力,那升迁速度是非常快不说,而且最为重要的就是路子甚至是已经在你前头铺好了。

不用担心你是什么中下层出身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更加不用担心满清贵族不喜欢你,只要你的能力被袁世凯看重了,同时袁世凯也信任你的话,那么出任一省巡抚甚至数省总督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历史上的北洋新军体系里,从1900年崛起到1911清朝灭亡之前除了袁世凯这个领头大佬外,出了一个做过东三省总督、历任多部尚书的徐世昌,历任黑龙江巡抚、署理湖广总督的段芝贵、宣统年间一度担任直隶总督的姜桂题、至于江北提督这个位置更是有刘永庆、冯国璋等人多次轮流坐过。

新北洋体系崛起的前中期里,一群北洋大佬们可都是混的相当奢意。

在这一群大佬当中,赵东云虽然年纪最轻,资历最浅,但是好歹也算是勉强跨进了大佬行列,加上赵东云这几年大力拉拢少壮派军官以及留学派的军官,已经形成了以少壮派军官、留学派为核心的势力派系,尽管派系势力还远不如段祺瑞、王英楷等人的影响力,但是却有着一个第三镇支撑着,所以也不算太差,至少在诸多利益争夺中能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勉强算是北洋大佬之一的赵东云最近过的还是比较滋润的,尤其是1904年日俄爆发战争后,他在北洋以及国内的地位都是急剧上升。

尤其他在少壮派以及留学派军官中的影响力原本就大,本诸多留学军官视为从军报国的成功典型,日俄战争爆发后,很多在外国留学的甚至直接回国找到赵东云门下想要投军。

不过和别人很多进了外国军校后回国投军的人不同,赵东植虽然也是上个月才回国,但是他学的却不是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