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页

这物以稀为贵,这人数少了同窗、校友这些关系才值钱。

再加上杨德明的前例在,所以李想和伊良旭也是没有多想就是打算回国后投奔赵东云这个同校前辈去,混个几年少说也得捞一个将官当当。

这两位柏林军校的后辈没有太多考虑就选择去东北,但是其他几个人就是有诸多顾虑了,其余一起回国的七名留学生中,都是袁世凯派遣去德国的,说实话和赵东云没什么关系,而且也不是每个留德学生回国后都能够和杨德明他们这几个人一样迅速得到赵东云的重用,毕竟赵东云手底下的军事人才可不少,各种留德、留日学生随手一抓都能抓一大片出来,他们去了东北总归是要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和他们竞争。

再者,也不是每个人都看好赵东云的,在当代人们心中的主导中国历史进程的其实还是张之洞和王英楷,至于赵东云虽然三天两头上报纸,但是没能主导中枢的他在人们心中,依旧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军阀,顶多就是实力大了点而已,和段祺瑞、王士珍、吴凤岭之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赵东云当初为什么要和王英楷争夺北洋老大的位置,主要原因就是这个,你不当北洋老大人家怎么看你都是个小军阀,上不了台面,那些人才或者进行投机的政治家、商人们就不会把目光投向你。

第238章 现代化军事建设

反观王英楷,你看他去年十月份以前有什么?吹破天了手里头也就一个第一镇,单纯说军事力量的话,当初的赵东云单手就能挑翻他,但是自从王英楷比赵东云先一步踏进京师,然后灭掉满清以共和奠基人自居后,再加上他原有的北洋第一梯队老大的威望,就是让他成为了当代北洋名义上的老大,这才让他拉拢到了袁世凯时代的诸多幕僚人才,甚至联合了段祺瑞和王士珍以及张怀芝和王汝贤他们,搞出一个联军来和赵东云打擂台。

搞的当初的赵东云极为被动,甚至都被迫独自对抗北洋其他军阀,以武力强夺京畿,但是恰逢南方联邦成立,这才缓和了北洋诸位军阀的矛盾。

但是那个时候,王英楷的地位已经是很难动摇,不管赵东云承不承认,反正别人是认为王英楷已经是北洋的当代老大,袁世凯的继承人。

从上述王英楷、赵东云的发展轨迹来看,那么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这年头军阀们除了要手握强大的军事力量外,实际上威望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起重要性丝毫不弱于军队。

很明显,1907年国人心中能够带领中国统一并崛起的并不是他赵东云,而是张之洞和王英楷其中之一,嗯,兴许还能把端方算上,但是绝对没他赵东云的份。

如此情况下,也就怪不得那些留学生们会选择投诚其他人了。

杨德明接到了李想他们后,也是没有在香港做过多的停留,而是次日就乘坐客轮北上,直抵旅顺这个当代中国除了上海外的第二个公共、自由港口。

他们刚抵达旅顺后,就是换乘火车前往沈阳,四月二十四号,沈阳巡阅使府内,赵东云就是亲自接见了这几个远到归国,甚至连家门都还没来得及回的军事人才。

“诸君一路都辛苦了,我代表东三省的十余万将士欢迎你们来到沈阳,我相信只要诸君一起努力,国家兴盛,民族崛起指日可待!”

接风宴上,赵东云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李想和伊良旭这两名后辈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