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页

日本的生丝和茶叶都是销往欧美列强,但是他们的棉布以及其他轻工业产品销往的却是中国,他们里固然还要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在中国争夺市场,但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还是中国的民族工业。

这种情况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显得尤为明显,之前日本的货物尤其是棉布都是销往东三省、直隶等北方省份,但是日俄战争日本货供应断绝了后,被中国的大量国产布匹和英国洋布抢占了市场,尤其是在东三省里畅销各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东洋布,而是福元纱厂、葫芦岛纺织公司为代笔的北方民族资本纺织企业的国产机布,目前来说,国产布匹在北方地区的市场占有量达到了六成之多。

除了棉布等轻工业产品和中国存在竞争外,日本还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包括木材、豆饼、煤炭等等,目前东北大豆产业里的相当多一部分的豆饼其实都是销往日本。

日本的这种外贸型经济体系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军政外交政策,这才有了后续和满清争夺朝鲜,日俄战争后建立满铁,经营辽东半岛乃是后续入侵中国,可以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于他们的这种外贸型经济体系,需要市场和原料的来源地。

而对于1907年的日本来说,他们对待中国的政策也是相当明确的,为了扩大日本货物在中国的市场,同时为了扼制中国的重新崛起,他们就是期望中国能够陷入混乱,国家都乱了天天军阀混战,这民族工业自然也就别想发展起来和日本货竞争了,而中国持续混乱的甚至最后分裂的话,那么对于日本而言就少了一个强大的邻国。

日本的这种中国政策这和英国支持袁世凯初步统一中国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除了英国这个超级帝国和近邻日本外,俄国对于中国的态度就是那永无止尽的领土贪欲,斯拉夫人对于扩张领土的欲望超过了任何一个民族,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能够成立一个所谓的黄俄罗斯,至于所谓的经济利益倒是不大。不过俄国在日俄战争吃瘪了后,目前已经是把熊爪缩了回去,只是想着从善后借款里捞取些许经济利益,再让赵东云保持对远东地区的物资,尤其是高烈度酒的出口,基本上他们就不会说其他的了。

德国就更是如此了,虽然他们占据了青岛,不过那不客气地说只能算是威廉二世的面子工程,区区一个青岛并不是德国在中国的核心利益,德国在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什么:军火出口!

从晚清时代开始,中国就一直有向德国进口军火的习惯,这种习惯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其他国家的军火商想尽了办法都无法改变,当代也是如此不管是赵东云还是段祺瑞又或者是南方联邦,他们都是德国军火商的大主顾,最近一年里德国对华军火贸易金额将近两千多万圆之巨,其中赵东云一家就是从订购了高达五百多万圆的火炮,而南方联邦更是大手笔,各家加起来订购了足足超过千万圆的巨额军火,只是南方联邦那群败家子虽然购买了大量火炮,但依旧被段祺瑞打的节节败退,导致大量购自德国的军火落入皖军之手,要不然你以为段祺瑞的十几万大军是怎么武装起来的,基本上都是南方联邦送人送装备送过来的。

这个时代的南方联邦就是一运输大队长!

基于德国军火商的利益,那就是让中国的战争继续下去吧,打的越惨烈越好,当然了他们也不会说刻意去左右什么,反正不管谁打赢了最后还是得找德国人购买军火,也就是说,甭管中国局势变的怎么样,反正这军火市场还是德国人的,连英国人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德国人大批大批赚枪炮的银子。

而法国、美国、意大利之流基本上可以忽略,他们在中国并没有什么核心的利益,非要说有的话就是中国的商业市场了,所以美国叫嚷着门户开放,而法国人在两广地区和英国人进行激烈的商业竞争。

而纵观列国的远东战略以及对华政策,那么就会发现,当代能够想要阻挡中国事实统一,并且有能力这么做的实际上只有一家,那就是日本!

先不提日本会不会派遣干涉军这么去做,至少目前日本扣下苏系购买的军械就已经足以证明,日本已经对赵东云逐步南下统一中国有了阻挠的意思。

“他们不仅仅扣下了我们的这批军械,而且我方驻日代表已经确定,这一批军械已经离港驶往上海,毫无疑问日本人是把我们订购的军械移交给了段祺瑞!”军械部的赵东平此时此刻待在赵东云的办公室里。

赵东云也是脸色深沉,这一批军械还是奉军入关前向日本订购的,足足有三十多门七十五毫米火炮,而起其中有十多门日本最新式的三十八年式75毫米野战炮。